勤读书、考科举基本上是古代寒门士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古人相当的注重读书,也留下了很多读书的诗句。这些诗句有谈读书的重要性的,也有谈读书态度的,也有讲读书方法的等等,至今读来仍然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古人云:歌言情,诗言志。古人写诗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借助诗这种载体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有两首《神童诗》是这样写的:“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真宗赵恒,自幼喜爱读书,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过去,人们通常把这首诗斥之为格调庸俗低级,把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实际上,它是用浅白之言说出了一个帝王内心的实话,它鼓励人们读书,通过读书取得功名,实现自己的志向。 明代杨继盛有一首《言志诗》,也道明了读书明志的意愿:“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读书须勤,只有勤奋读书,才能读有所获。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大好时光。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云:“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尤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诗人晚年生活清苦,但他锲而不舍、刻苦好学精神却由此可见一斑。宋代诗人刘过也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读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意思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明文征明《饮子畏小楼》诗中,更将一个虽身居闹市,却依然埋头苦读的文人形象活脱脱呈现在读者面前:“君家在皋桥,喧阗市井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
读书要想有所成就,除了勤奋之外,另一点还要珍惜时间。古人惜时如命,发奋读书的人比比皆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了一首《杂诗》,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劝导人们在有限的人生内抓紧时间学习,不让光阴白白流逝。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第一首为:“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发奋读书。
古人读书并不赞成“读死书,死读书”,古人以为掌握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只有把书读“活”,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朱熹《熟读精思》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理学家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作者以书喻“活水”,告诫人们“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因有了“源头活水”才使其清澄明净,永不污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情有独钟,其《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不但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行了诗化,而且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宋代陆九渊写作一首《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细细琢磨体会。清代诗人袁枚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提醒我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书也必须坚持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收获的。清代诗人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诗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更要持之以恒。
古人以为读书并不是受苦,它是有无限乐趣的。读书之“乐”,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使心灵得以纯净,灵魂得以升华,而且使人步入一种崇高而又超凡脱俗的境界。难怪圣哲孔老夫子读书达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陆游在苦读之中寻求乐趣:“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宋代诗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该诗通过“虽富而忧不足,虽贫却乐有余”的浅显道理,道出了知识是人类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缺其不可,同时也赞颂了古时文人以书为乐的人生品格。元翁森《四时读书乐》有“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的诗句。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真实地道出了诗人尽享读书之乐的氛围和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