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唐史,尤其是接触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四朝历史,不可能不接触上官婉儿,因为此人在四朝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尽管她扮演的角色许多时候是不堪的。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园区南大道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了一座墓葬,经专家考证,为唐代上官婉儿的墓葬。有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居然使用了“唐代著名女政治家”的称谓,对此种称谓我不敢苟同。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婕妤,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此人乃是唐高宗时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因鼓动高宗废武皇后(武则天),被武则天所杀,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并全家充配掖廷为奴。此时的上官婉儿刚刚出生,也随其母郑氏配入掖庭。在掖庭充奴的日子里,婉儿渐渐长大,及至十四岁上,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且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写得一手好诗文,以至其才名在宫中大噪。武则天知晓后,便召见了她,并当面命题作文,婉儿看到后,稍加思索,便一挥而就。当文章呈将上去,武后看后,果然文采不凡,极为称许,随即留在身边,命掌诏命。一个小小的婉儿此时俨然成了武则天的“大秘”。
武则天自打成为“二圣”之一(唐高宗麟德元年,因天下大权悉归中宫,中外把高宗和武后并称为“二圣”),最讨厌的就是批阅奏章,起草诏命,有了婉儿可就好了,一切都交她处理。朝廷大臣们见婉儿这女子居然大权在握,竞相奔其门下。
如果说,上官婉儿刚懂事之时,对武则天的杀祖杀父之仇还难以忘怀的话,那么,此时的她已完全把这种仇恨放到了脑后,并和武则天走到了一起。什么叫“委其权虽疏必亲,夺其势虽亲必疏”?上官婉儿的变化可谓是最好的注脚。
上官婉儿自打成了武则天的“大秘”之后,深得信任。那么,武则天信任她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说句白话,就是没有瞒着她的事情。武则天晚年宠爱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也从不避讳婉儿。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五王”发动“复唐革命”,迫使大周皇帝武则天退位,并把皇位传给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迁居东都洛阳,并于同年的十一月病逝于洛阳的上阳宫,年八十二岁。
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可以说是一个昏君,在治理国家上和他的母亲武则天相差甚远。武则天尽管心狠手毒,但是非分明,明察善断。唐中宗则不是这样,昏聩无能。这就决定了他主政下的唐王朝必然是一个乱象频出的王朝,甚至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唐中宗从即位到被韦后和爱女安乐公主在饼中下毒毒死,一共在位不到五年的时间。在这近五年的时间里,“君昏于上,臣骄于中,民怨于下”,朝廷的政治可谓乱到了极致。唐中宗的昭容上官婉儿(中宗即位后先是封上官婉儿为婕妤,后又封为昭容)趁此乱局,可谓做尽了坏事。
一是利用专掌皇帝诏命的权力为武三思、崔湜谋取利益。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复唐势力逼迫武则天退位并把权力交给老李家之后,朝廷即产生了对立的两派,并展开了殊死的争斗。一派是以张柬之为首的复唐势力,一派是以武则天侄子武三思为首的反复唐势力。上官婉儿为使武三思在两派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用尽了心机。她为了能使武三思和皇帝有接触的机会,把武三思推荐给唐中宗的皇后韦皇后。昏聩的唐中宗居然听韦皇后的话,完全站到了武三思一边。他不但处处为武三思说话,还数次到武三思府第微服私访,以表示支持,致使扶持他上台的复唐一派备受打压,最后包括宰相张柬之在内的五位功臣全部死于非命。复唐功臣的毁灭,原因当然不是一方面,但上官婉儿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官婉儿与中宗朝的中书侍郎崔湜交好。就因为此,上官婉儿利用昭容的身份和掌管皇帝诏命的权力活动于中宗李显,竟让崔湜当上了宰相。“崔湜通于上官昭容,故昭容引以为相。”(《资治通鉴》语)
崔湜当上宰相后,利用掌管人事的大权“倾附势要,赃贿狼籍”,致“选法大坏”,被人检举告发,经监察御史查证,罪名符实,中宗李显于是“下湜狱”。又是这位上官昭容,“密于安乐公主(中宗爱女),曲为申理”,崔湜不但没去蹲监狱,反而外放当了江州司马,继而又升为襄州刺史。
二是和韦后、安乐公主及武三思等沆瀣一气,欺辱太子李重俊,致太子愤而不平起兵酿成血案。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而是后宫宫女所生,韦后“因而恶之”,屡次想罢黜太子,并仿则天故事,立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同为韦后和上官婉儿情夫的武三思和他的儿子、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在这件事情上更是积极,父子俩甚至公开凌辱太子,呼其为奴。上官婉儿因武三思是自己的情夫这一原因,居然利用掌管皇帝制敕的权力,以皇帝的名义推崇武三思父子,替他们撑腰打气,致太子忍无可忍,发动兵变。
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在激愤难平的情况下和左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等率羽林军一千三百人发动兵变。他们首先包围武三思府第,杀死武三思和武崇训父子,同时被杀的还有其同党多人。然后,又引兵斩关而入,索拿上官婉儿。上官婉儿闻讯大惊,为避兵锋,和唐中宗、韦后及安乐公主等一伙躲到了长安玄武门的门楼之中。后来,太子尽管没索到上官婉儿,并最后被中宗镇压,但却用鲜血给上官婉儿提了个醒:跟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一党祸国殃民,迟早会得到报应。
有的文章不加分析地认为,“上官婉儿属太平公主一党”,即所谓的“帝党”,其根据是中宗李显死后,上官婉儿曾与太平公主密谋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并请相王(太平公主之兄,李隆基之父)辅政。这种说法有对的成分,但不全对,缺乏具体分析。事实的真相是:太子李重俊起兵谋杀武三思并索上官婉儿之前,上官婉儿可谓是死心塌地的韦后、武三思一党,上官婉儿倒向太平公主,是在太子起兵索拿她之后,她因为害怕被杀才倒向太平公主的。对于上官婉儿何时倒向“帝党”,《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记载,其大意是:上官婉儿曾把其姨母的儿子王昱推荐到朝廷做官,这位王昱利用和婉儿的母亲郑氏见面的机会劝婉儿的母亲说:“武氏(指武三思),天之所废,不可兴也。今婉儿附于三思,此灭族之道也,愿姨思之!”婉儿的母亲于是把王昱的话告诉了婉儿,并劝她引以为戒,婉儿不听。“及太子重俊起兵讨武三思,索婉儿,婉儿始惧,思昱言,自是心附帝室。”从《资治通鉴》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婉儿真正倒向“帝党”,是在太子李重俊起兵索拿她之后,而不是之前。
三是和唐中宗的两个女儿安乐、长宁公主竞相建造豪华府第,败坏朝廷风气。观中宗一朝,单就他老李家一家来说,个个都是骄横放荡的典型。中宗的皇后韦后毫无母仪风范,和多人私通。中宗的两个女儿安乐、长宁公主更是骄奢无度。尤其是安乐公主,因其生于道中,中宗格外宠爱,其骄横更甚。唐代长安附近有个昆明池,碧波荡漾,是个游玩的好去处,安乐公主看到后就想占为己有,中宗知道后对她说,此池方圆足有四十里,是长安百姓蒲鱼所资,你要这个干什么?安乐听后不悦,“乃更夺民田作定昆池”。定昆池“累石象华山,引水象天津(比喻天河),欲以胜昆明,故名定昆”。也就是说,皇帝不同意给我昆明池,我就自己造个定昆池,而且造得比昆明池还要大要好。安乐公主有一条裙子,“值钱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
中宗的两个公主还和上官婉儿一起“竞起第舍,以侈丽相高,拟于宫掖,而精巧过之”。更使人气愤的是上官婉儿竟在新造的府第中卖官鬻爵,致“朝士往往从之游处,以求进达”,使本已混乱的朝政更加混乱。
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中宗李显的爱女安乐公主为了让韦后成武则天第二,自己成为皇太女,居然和韦后合谋,“于饼中下毒,毒死中宗”。中宗死后,久经历练的上官婉儿也许是出于和韦后一党划清界限的考虑,也许是出于自保,也许是担心老李家的政权再一次旁落,也许是几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之,她立马和太平公主商议,“密谋草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由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参谋政事”。为什么二人让作恶多端的韦后“知政事”,因为韦一党已把持朝廷多个重要部门,不这样做,朝廷会大乱。
不久,相王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以“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为名发动政变,将韦氏一族“马鞭以上皆斩之”。政变那天晚上,上官婉儿担心被诛,一面领着宫人打着灯笼出门迎接李隆基的政变军士,一面拿出她和太平公主草制的里面写有“让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辅政”字样的中宗遗制,找到政变将领刘幽求,以解释自己“并非韦后一党”,刘幽求拿着“遗制”去找李隆基,以说明婉儿的立场,但被李隆基断然拒绝,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莫及!”刘幽求于是奉命“斩婉儿于旗下”,上官婉儿死时47岁。
聪明的李隆基为什么不饶恕婉儿这一弱女子?看来是她的名声太臭了,做的坏事太多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了。
2013年,上官婉儿的墓葬被发现,但墓葬损坏严重,不但没有任何贵重的随葬品,甚至连棺椁的痕迹也看不到,地上散落着不完整的骨片。但此墓又没有发现盗洞,证明不是盗墓贼所为,似为官方有意毁坏。
上官婉儿墓的发现以及官方有意毁墓的结论,给世人提出了两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一是上官婉儿为李隆基所杀,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她修墓并礼葬她。须知上官婉儿被杀的时间是公元710年的6月,也就是同月,李隆基已被立为太子,成为了储君;二是既然是为上官婉儿修墓并礼葬,为什么又要毁她的墓?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我查了不少有关那段时间的史料,均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根据历史资料加以分析。
第一,关于给上官婉儿修墓的问题。上官婉儿是李隆基心中的罪人,李隆基不可能给她修墓并礼葬她。但上官婉儿在武则天身边多年,深得信任,不可能不接触武则天爱女太平公主,甚至两人有良好的关系都是有可能的。李隆基政变后,其父李旦继位,是为睿宗,睿宗十分宠信妹妹太平公主,可谓言听计从。所以,一旦太平公主提出给上官婉儿举行葬礼,睿宗应该不会拒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记录的一则史料找到证明:“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也就是说,在李隆基眼中是为罪人的上官婉儿,在睿宗执政的景云二年七月又恢复了名誉,并给予了封号“惠文”。既然睿宗给上官婉儿恢复了名誉,那么对她进行礼葬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为什么要毁她的墓?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睿宗在位时,由于对太平公主这个妹妹言听计从,太平公主表现得还算安稳。可这位权力欲极强、酷似乃母武则天的太平公主一直担心的是,怕睿宗退位后失去发言权,怕太子继位后剥夺了她的权力。然而,令她担心的事终于来了。公元712年的8月,睿宗退位,把皇位让给了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这位唐玄宗果敢英武,且又是初继位,踌躇满志,哪容得了当姑姑的指手画脚,所以两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以致发展到太平公主暗中组织党羽,企图罢黜唐玄宗,同时她又指使情夫崔湜“与宫人元氏合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企图暗害玄宗,玄宗在无奈之下,只好把太平公主“赐死于家”,其同党一并斩之,“公主诸子及党羽死者数十人”。同时下令铲除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的坟墓。
太平公主的败亡,使上官婉儿的墓葬问题自然显露出来,唐玄宗不可能再容忍对他亲自所杀的这位上官婉儿树碑立传,下令毁她的墓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上官婉儿身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四朝,也做过一些好事。比如,在武周朝,她曾向武则天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扩大文学的研究力量;她也曾受武则天之命,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致天下文士多集其门,为中国的唐代文学做出了贡献。但综观她的一生,此人因情所困,做的坏事太多,“德不配位”的问题突出。这再一次证明:“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语)这一古训的正确。上官婉儿以她自身的行为证明,此人和“政治家”三字无缘,说她是“一代才女”还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