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导致农村地区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300多万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而目前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仍较为缓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如何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与支柱的国有企业又当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环境差、产业结构不完善、农民观念意识相对落后导致的产业发展难等问题?国有企业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又应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这些问题都需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58号),动员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宣战。2016年国务院制定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提出,要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可见,国家对精准扶贫、尤其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高度重视。
农村产业精准扶贫事关我国数千万贫困人口的生存质量,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国有企业理应勇挑重担、有所作为。因此建议:
1.发挥头雁效应,积极促进产业精准扶贫良好氛围的形成。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发挥“头雁”作用,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精准扶贫活动,增强企业扶贫意识与扶贫能力;国有企业产业精准扶贫做得好,可以带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到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来,同时也会促进政府相关部门转变职能、优化现有扶贫政策等,最终形成全社会重视、参与、支持农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局面。
2.加强实践探索,积极打造农村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国有企业需积极、大胆地参与农村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模式探索,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组织市场、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在贫困农村的集聚,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大力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要积极践行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村”等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探索各类产业精准扶贫基金平台、攻坚平台等,带动扶贫模式实现多样化、可持续、可复制发展。
3.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一产业是农村的经济命脉,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是农民收入的基础,家庭手工业、光伏、电商等二、三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利用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为农村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寻找突破口,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大力推进具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的农村新产业发展,坚决落实政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
4.强化人才培养,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国有企业的组织、管理、运管、执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经验应用到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中来,从精准打造农技推广平台、精准培育市场意识、精准培养产业管理人才等多方入手,持续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科学文化水平低、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驻村扶贫工作组的作用,调动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农村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更好促进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落实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政策,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