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22期(总第286期)->以史为鉴->爱国画家张善子(下)
爱国画家张善子(下)
 
◎王祖远

  “搜尽奇峰打草稿”

  一位卓越的美术家,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即所谓“读万卷书”,而且需要具有丰富广博的实地见闻,即所谓“行万里路”。张善子在青年时期,就性好游览,走遍了四川各地。在他挣脱了官场的束缚之后,张善子便畅游于天地之间。据记载,他曾经“五岳涉其四,中复两登华岳,三上黄山”。几十年来,张善子走南闯北,寻胜访险,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神州的辽阔大地、壮丽江山,不仅极大地开扩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情操,更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爱国的种子,增加了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爱恋之情。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整个中国的罪恶野心日益显露。在该年的双十节之际,张善子、张大千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他们的联合作品:《天宝九如》。这是一幅十分优美的国画。张氏兄弟以磅礴的气势、火热的激情、细腻的笔触,画出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美丽的风光与富饶田园,还画出了迎风挺立的苍松翠柏,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民族不畏风暴,万古长青。这幅作品随报纸分送到千家万户,引起了无数读者心中爱国主义思想的极大共鸣。人们争相传阅,奔走相告,如获至宝。张善子兄弟俩通过这幅画,表达了他们对祖国母亲的强烈之爱,呼吁国人时刻保持对日寇战争阴谋的高度警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尊敬和欢迎。

  从“张猫猫”到“张老虎”

  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善子不仅在山水画上自具特色,而且他的人物,花草、虫鱼等画也无不精妙。张善子在一生中,最爱画虎。用猛虎抒其志,将宏愿寄丹青。在中年以后,张善子笔下的老虎,色彩斑斓,神态逼真,刚柔相济,威武雄猛,真所谓“虎虎有生气”,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在艺坛上享有极高的名声。张善子取得这些成绩,也决非一日之功。在崎岖的艺术道路上,他也曾经历过曲折的过程。

  早在1922年,张善子曾经画了一张虎图。他在重庆大街上把这幅画挂出来,标明售价1200元,这在当时是笔了不得的巨款,因而引起了轰动。人们观后,大失所望,评头论足,意见纷纷,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说,他画的不是虎,而是猫。此话流传开来,遂有人戏谑地称他为“张猫猫”。此事给了张善子极大的刺激与启发,他决心按照行家和众人所提出的不足,下功夫苦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善子的画虎艺技有了长足的进步。1923年,他在阆中县锦屏山画了两块虎碑,系单线白描,线条刚劲,气势雄伟,分别命名为《上山虎》与《下山虎》,并各题了一首诗。前者写道:“眈眈虎视遍西东,瓜豆河山在眼中。狮睡至今犹未醒,将来谁是主人翁?”后者写道:“天地英雄气,只在此山中。循环不可测,林暗草惊风。”画下还镌有张善子的名言:“一钱不值,万金不卖。”这两幅虎画与题诗,表达了张善子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可谓诗画俱佳。

  然而,单线白描,还不能反映出国画的笔墨层次及用色丰富。受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遁入深山观察活虎的事迹启发,张善子决定豢养老虎,以入画图。张善子养虎是在成都开始的。约在二十年代后期,他托人从日本买回一只小虎,运到成都,亲自饲养,日夕观察,临虎作画。尽管由于初养无经验,虎所食牛肉当时成都不易得,该虎只养了三年就死去,但通过与虎的朝夕相伴,却使得善子的画艺大增。在我国画界中,张善子亦称得上是驯养活虎以作画本的第一人。

  1930年春,张善子出于对黑暗时局的不满,采用《西厢记》里的十二句艳词,合画了十二张虎图,取名《十二金钗图》以讽世。由于《十二金钗图》借群虎把害人虫当道、“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暴露得淋漓尽致,抒发了人民愤懑的心声,因此该图公展之日,观众拍手称快,赞叹不已,人心共愤,张善子亦由此声名大振。

  张善子先生的“虎痴”称号,闻名全国,画界中有不少人甚至直称他为“张老虎”。

  “以笔写出吾之忠愤”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一三”之后不久,上海、南京相继失陷,住在苏州的张善子忧心如焚,他对日寇的侵略极其痛恨,誓死不当亡国奴。

  在艰辛的西撤道路上,张善子时刻不忘救国,他的画笔一直没有停过。无论是在颠沛的旅途中,还是在昏黄的灯光下,张善子总是手不停笔,画了许多虎画分赠给前方将士和友人,鼓励他们发扬雄风,奋勇杀敌。到达武汉后,张善子闻讯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形成,全国一致团结起来抗日救国,感到极为兴奋。他立即去商店买回一匹长二丈、宽一丈二尺的白布,张挂在寓所墙上,构思创作巨幅国画《怒吼吧,中国》。这幅花了张善子先生四个多月心血的力作,构图雄伟,笔法谨严,感情强烈,气吞山河。图上是二十八只猛虎,奔腾跳跃,正追逐扑吞着一线落日。老虎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二十八个行省,威武勇猛,生气勃勃;落日代表了日寇,已经夕阳西下,一息奄奄。张善子还以他特有的刚劲书法,在画上写下了“怒吼吧,中国”几个大字,并题词道:“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作品的完成,张善子还站在画下请人拍照。照片中,浓髯长袍的张善子与这幅巨作融成了一体,大义凛然,慷慨豪迈,显示了炎黄子孙不可侵犯的威严气派。

  “正气歌成正气图”

  1937年年底,张善子率家人到达重庆。他接受了老友、当时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主任许世英的邀请,参加了该会的抗日救亡、赈济难胞的工作。数月后,张善子先生来到昆明,住在他学生的家里,集中精力绘画,宣传抗日,宣传爱国主义。弦高、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戚继光……这些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都是张善子一生所景仰的对象。特别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最得张善子的崇敬。在这段时间里,他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故事和爱国英雄为题材,不顾劳累,日夜赶画,连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画幅,如《弦高犒师》《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图》等,并画出了《正气歌》中的十二幅人物画像及四维八德人物画像,以借古抚今,动员抗战。张善子还在自己所画的《文天祥像》上写道:“要效文山先生,发民族精神!”

  就在这些绘画完成以后,张善子即在各处举行了《正气歌人物图巡回展览》,宣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呼吁人们以历代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为榜样,积极投身到今天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去,保卫祖国,英勇奋斗。张善子先生的这些正义行动,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忠义精神,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

  1938年8月13日,正值上海“八·一三”事件一周年纪念。张善子回想起日寇占领中国土地后所犯下的种种暴行,怒火中烧。他以两大幅素帛合成巨幅,飞笔挥毫,义愤形于颜色,画雄狮怒目狂吼于富士山下,题名《中国怒吼了》。这幅《中国怒吼了》主题鲜明,生动感人,是我国美术界在国画形式上,开了抗战宣传画之先声。故当此画展出之时,观众万头攒拥,人心个个愤激,人们无不摩拳擦掌,决心为保卫祖国争先杀敌,誓把抗战进行到底。

  出国义展,宣传抗战

  1938年年底,张善子先生在周恩来副主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赈委会主任许世英等人的赞助下,准备出国举行画展,宣传抗战,并募集抗日捐款。为了出国宣传等工作的方便,张善子扬言遵从母亲遗命,于12月8日在重庆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取圣名叫安琪。12月底,张善子携带了自己和大千以及他俩合作的作品共180多件,赴欧美开展宣传与募捐。这次出国,由于张善子先生的卓越才华和高风亮节,使他有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赢得了国际友人的极大尊重。

  1939年1月,张善子抵达法国,随即在贡格惹德堡正式举行了《张善子、张大千兄弟画展》,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当时的法国总统勒勃伦曾亲往参观,赞扬张善子为“东方近代艺术的代表”,并对张善子先生热爱祖国的行为表示钦佩。

  同年4月,张善子抵达纽约。来不及休息,他即奔赴美国各地举办画展,还深入到各大学和群众团体进行讲演,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宣传介绍我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呼吁世界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支援中国人民的神圣抗战。在这些展览会和讲演会上,张善子还常常当众挥毫,公开表演,并举行义卖。他常说:“多卖出一张画,就多一颗射向敌人的子弹,多一份支援祖国抗战的力量。”他画的多是老虎,寓意着中华民族不可辱。美国的各地民众,对于张善子先生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表示了极大的敬重;而对他当众展现出来的娴熟、高超的东方艺术技巧,更是齐声喝彩,如醉如痴,为之倾倒。

  张善子先生的美国之行,轰动了美国朝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夫人曾多次请善子赴白宫做客,将他奉为上宾。当罗斯福总统代表政府宣布废止《美日商约》之后,张善子为了答谢美国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声援和支持,发展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专门精心画了几张巨虎图,题名《中国怒吼了》,分赠给罗斯福总统及国务卿等人。罗斯福欣喜异常,对此视为奇宝,特别吩咐将此画挂在白宫林肯像侧,至今犹存。以中国平民画家进入白宫,并得到如此之尊重与荣誉者,亦要以张善子先生为第一人。

  张善子在美国时,除画了大量威风凛凛的虎画之外,他还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创作了许多取材于《圣经》的故事。寓意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除黑暗的作品,赠给美国的一些宗教团体与学校,受到了美国宗教界的热烈欢迎,张善子由此也得到了他们对中国人民进行浴血抗战的理解、同情与支持,并募得了大量的捐款。

  光阴瞬忽,张善子出国奔波宣传已近二年,前后募得的款项总共达到了一百多万元。张善子先生把这笔巨款全部寄回国内,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自己从未从中染指过一丝一毫。

  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

  在国外期间,尽管张善子在各地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由于工作万分劳累,年近花甲的他身体早已日益不支。病体缠身的张善子,更是日夜思念还弥漫在战火硝烟中的祖国。他谢绝了美国医生要他在国外疗养一段时间的建议,更拒绝了一些外国机构请他留在国外从事艺术、有较高职位和享受优厚待遇的聘请,而是归心似箭,渴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1940年9月2日,张善子先生结束了在国外的宣传、募捐等工作,满载着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抱着病体,风尘仆仆地归国了。

  9月25日,张善子先生抵达香港。可是,他却无法继续上路,因为他除了随身携带的展品之外,已经身无分文。张善子为国“宣劳奏绩,载誉归来,而萧瑟若是”的窘况,引起了香港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此前后,有人曾提出叫他出卖展品,一幅可得万金,张善子却怫然斥之,谓“不欲受此私益”。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展品已成了宣传抗日的有力武器,它们已经不再属于个人私有,他还要借助它们再去打击敌人。最后,还是靠在香港举行临时画展所收得的门票钱及友人的资助,张善子才购买了一张飞机票,得以继续踏上回归的路程。张善子先生这种为国忘私的磊落胸怀与优秀品质,一时盛传港九,受到了香港同胞的尊敬。

  10月4日,张善子由香港飞抵重庆,得到社会各界和许多团体的热烈欢迎。《新华日报》等多种报刊都登载了张善子先生回国的消息,并对他不辞艰辛,远洋万里,为国家筹赈宣传,“收获成绩极为美满”,取得“国际影响至巨”的情况,给予了详细的报道和很高的评价。有的报纸甚至专文评论,称赞他是“第四战线的英雄战士”。在一片鲜花与赞扬声中,张善子先生始终虚怀若谷,只是一再谦虚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过是尽了一点黄帝子孙的微力而已。”

  回国后,张善子先生十分兴奋。他不顾身体的疲劳和衰弱,日夜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接待会等,汇报出国宣传工作,介绍世界抗战局势,鼓励人们团结一致,把抗日战争坚持下去,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张善子先生早已积劳成疾。加之回来后又患了痢疾及糖尿病并发症,他竟在10月中旬一病不起。就在他回到重庆的短短十五天之后,1940年10月20日清晨,张善子先生经治疗无效,终于撒手人寰,溘然长逝于重庆歌乐山宽仁医院,享年58岁。

  张善子先生逝世以后,引起了陪都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悼念,人们称他是中国“真正的爱国大画家”。出殡那天,山城十里长街,一片哀痛。群众手捧白花,高悬祭幛、挽联,燃起香蜡纸烛,痛悼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与民族的杰出艺术家。张治中将军曾赠挽联曰:“载誉他邦,画苑千秋正气谱;宣劳为国,艺人一代大风堂。”于右任老先生也满怀悲痛,挥毫写下了“名垂宇宙生无忝,气壮山河笔有神”几个大字,以表示对张善子逝世的哀思。

  张善子先生的崇高爱国精神,永垂青史。

栏目责编: 王玮
投稿邮箱: wangw@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