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7期(总第271期)->红叶->踏青诗话
踏青诗话
 
◎刘凯

  在我国,“踏青”习俗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即已出现,魏晋时期盛行,唐宋时期成为大众化的春游活动。沐浴明媚的春光,人们结伴春游,赏春景、感春意、沐春风,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做些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竞龙舟、采百草、狩猎等运动,以消灾驱邪,健身壮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

  先秦时期,踏青活动始于春分,时人诗曰,“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魏晋时,踏青定于清明前后。届时男男女女聚于水边,举行“祓除”仪式:沐浴、熏身、除垢祛病。晋代诗人张华记叙了这一习俗:阳气清明,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

  唐代时,踏青颇为盛行,人们沐浴着大好春光,呼朋唤友,或到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或放风筝。诗人杨巨源《东城早春》诗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写出了当时人们呼朋引伴春游赏花的热闹场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绘出了一幅早春踏青图。“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诗人王涯也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游画卷。古时踏青,人们是很注重衣着的,杜甫《丽人行》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踏青丽人仪态之娴雅、体姿之优美、衣着之华丽,可见一斑。踏青既可锻炼身体,又可谈情说爱,“人面桃花”的典故即从此来,并且成为一则人间佳话,流传千古。

  宋代,踏春游愈加盛行。宋代诗人张先《木兰花》诗中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诗人陆游踏青归来,乘兴写下了《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吴惟信《苏真堤清明即事》诗则描绘了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也都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写出了人们踏青时的喜悦心情。

  明代,踏青已基本成为一种“定制”。明代“四杰”之一杨基《上巳看花次韵》诗中写道:“东湖春畔柳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何处祓除女儿散,来过流水郁金香。”短短四句,踏青场面跃然纸上。

  清代,踏青更是成为一种大众活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与朋友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全文56句,嵌入了68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是对清明踏青放风筝活动的真实写照。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天阳光明媚,芳草萋萋,草长莺飞,流水潺洹。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让我们纵情山水、放身自然,去体味体验生命的绚烂,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栏目责编: 陆京慧
投稿邮箱: ljh@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