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2期(总第276期)->法治锐评->“他还是个孩子”不应成为卸责的借口
“他还是个孩子”不应成为卸责的借口
 
◎郑桂灵

  在餐厅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待人刁钻没礼貌……“熊孩子”不光把家里搅得翻天覆地,还往往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访者强调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要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5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当“熊孩子”以自己的过错侵犯到他人时,随行家长撂下一句“他还是个孩子”的口头禅。这既凸显出对孩子有错不纠、袒护放纵的过度溺爱,也不无对自己监护不力、教子无方的责任推脱。解读近九成受访者对家长的这一“护犊子”辩解持“反对”态度,印证了“孩子管束重在家教”的理念,已成民众心同此理的社会共识。

  诚然,淘气顽皮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凡事皆有度,淘气顽皮也需要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与“红线”。适度为之的小恶作剧,或可被视为聪明、调皮,博人一笑;但经常性地不学好,亦或是动辄惹是生非、闯祸招灾,就由“可爱”异变成“可忧”甚至“可恶”“可恨”。近年来由媒体曝光的“熊孩子”事件不乏其例,尤其是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现象,也着实让人不胜其烦、忧心忡忡,而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更佐证了“熊孩子”治理的刻不容缓。

  “他还是个孩子”,潜台词无非是要说孩子小、不懂事,大人不计小孩过,别跟他一般见识。但此言差矣!正因为孩子年纪小,可塑性强,不明是非、不知轻重、不虑后果,才更需要摆事实、讲道理、明危害,教育引导、解疑释惑。诚如网络上最近备受关注的说法:“他还是个孩子,千万别放过他!”其意就是要告诫人们,对犯错的孩子要及时阻止、适时教育和适度惩戒。而“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民间俗语,也是要突出对孩子现场劝阻、即时矫正的教育本意。

  矫正“熊孩子”,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由监护人主导的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而固化于许多家长头脑中的认知误区更有待矫正,尤其是要规避家庭暴力和过度溺爱的两个极端。关注“熊孩子”行为,不无诸多情形的心理动机。比如,出于一探究竟好奇心的淘气;想引起成人注意的故意淘气;为释放过剩精力造成的“淘气”;缘于情绪表达或希冀看到某种后果的有意识淘气等。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摸清“熊孩子”成因,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力求做到一人一策,因人施教。

  孩子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具有潜移默化效应,家长的德行操守和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儿童教育实践一再表明:“熊孩子”的背后往往不乏“熊家长”。“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家长护犊子卸责的理由,恰恰是亟需规范的教育契机;爱孩子乃人之常情,但以孩子为中心,甚至强迫周围人也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自私思维,既错误更有害。家长需履行好引导“天性”、约束“野性”、谨防演绎成“狼性”的监护职责,扬长避短,言传身教,做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首任与终身老师。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