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3期(总第277期)->红叶->寒山寺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
 
◎高峰

  仲春的姑苏,被细雨萦旋得朦朦胧胧,愈发显得柔情了。出了阊门,沿运河向枫桥走去。撑着雨伞,一路上数着那河中来来往往的船只,倒别有一番情趣。河上桥也多,大都显得古朴而典雅。身前身后地望,房屋、绿树、小桥、舟船,极似浓浓淡淡的水墨画。

  我遥遥望见寒山寺,便觉如醉如痴。

  古老的寒山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它在六朝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建成,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希迁创建寒山寺。朝代更迭,政治变幻,使它时兴时废、饱经沧桑。那口诱惑得张继为之写诗的月夕霜晨震响的钟,早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明代嘉靖年间重铸的一口巨钟,竟也莫名奇妙地漂洋过海,在日本定居了。现存寺院的钟铸于清代,自然,传出寺外的声响,早已不是张继的钟声了。

  进入寺内,穿过大雄宝殿,在偏殿的莲花座盘上,有两个蓬头赤足的和尚塑像,那喜眉笑眼的样子使人极开心。游客不多,我的心牵挂着钟,极想亲手敲响它。这种莫名的诗意般的欲望,使我时时留意着钟声。我相信自己敲响的钟声是非凡的、神妙的,它响起来,会推荡空气,摇撼雨雾,会把悠远的历史拽回,与广袤的时空相融,在那金属的轰鸣声中,人会感到生命的深沉……

  步过冬青夹道的小径,转过九曲回廊,便看见了那座二层六角飞檐的钟楼。我兴冲冲地朝它奔去,因为透过花窗,我看见楼里摇动的人影了,而且钟声时时响起,夹杂着游人的笑语。踏着楼梯,我上得钟楼,排队等候。待到撞钟时,我却变得肃穆庄严起来,一语不发走上前,一手紧握住绳带,一手紧握住木槌,用足平生之力,一下,两下,三下,重重撞了三响,只听耳边大音回荡,震耳欲聋,钟声飞出了窗外,在四野回响。

  下了钟楼,出了寺院大门,细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天地一片苍茫。我信步走上枫桥,放眼流水人家,依旧是脉脉风流,层层的白壁苍顶的居民楼群,垂临河岸;一片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分外妖娆,在烟雨迷濛中极有情致,变得更加妩媚动人。刚才的三记钟响,让自己的心境也变得明朗起来。

  一条船载着红砖从桥下突突而过,水几乎漫上船舷。船尾一汉子撑机舵,船头一少妇披了块红色三角头巾坐着,抬眼望岸上,突然笑了笑,看来她也被钟声吸引了。我用手揉揉耳朵,真真切切,钟声又声声震响起来,哦,看来又有游客在撞钟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当然要看那钟,听那钟,要品味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

  听人们说,此处有座听钟桥。沿河望望,不远处确有一石桥,与枫桥很相似,不知是不是它。在这里听钟,声音也极清,钟声透过楼群,拨开绿树,扫起烟雨,飞到小桥流水边,流韵动人。这种音效是任何音乐达不到的,轰鸣过后,似有似无,仿佛揪着人心般在空中回荡,不知来自何处,不知荡到何方。

  我重沿姑苏河走去。寒山寺在濛濛细雨中渐渐模糊了,只有钟声不时传来,追随我似的。这正是我朝思暮想的钟声……

栏目责编: 陆京慧
投稿邮箱: ljh@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