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4期(总第278期)->以史为鉴->古代是如何录取状元的
古代是如何录取状元的
 
◎阿云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在这1282年里,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那么,您知道古代的状元是如何录取的吗?他们成为状元后都干了些什么吗?

  应试成绩优异而成为状元的孙伏伽。孙伏伽是河北邢台人。他是隋朝末年涉足官场的,不过官儿不大,甚至很卑微,确切地说连官都不算,是个小吏。后来升了很多次,才成为京畿万年县(今西安)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的法曹。后来隋朝没落,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武德五年,孙伏伽参加了当年12月举行的科举考试,他从30名应试的举子中脱颖而出,考试成绩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成为状元后,曾拜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后转调升陕州刺史。据史料记载。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

  以自我推荐而成为状元的尹枢。尹枢是阆州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作为首次“知贡举”的礼部侍郎杜黄裳苦思冥想,怎样才能公平取士、为国选才呢?待到诗、赋、策论三场考毕,便对参加礼部考试的500多名举子说:“皇上命我主持礼部考试,为国选拔栋梁之才。诸位都是饱学之士,均为俊彦,但进士名额只有30个,该谁中选,实难定夺。你们中谁来帮我代写评语和评定录取名单呢?”众举子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这时,70多岁的尹枢便自告奋勇地说:“尹枢不才,愿为一试。” 杜黄裳随即授以纸笔。尹枢边看边写评语,并当场大声唱读,举子们无不赞叹他评得精准、评得公正,心悦诚服。当最后独缺状元时,杜黄裳问尹枢:“你看,谁可当状元呢?”尹枢自我推荐说:“状元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大奇之,因命亲笔自札之”。就这样,尹枢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状元。其实,尹枢此举并非自大与狂傲,而是确有真才实学,《全唐文》即收其《华山仙掌赋》《珠还合浦赋》传世。

  以貌取胜而成为状元的冯京。冯京是鄂州江夏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28岁的冯京已经是乡试、会试第一名。参加廷试时,仁宗皇帝亲阅试卷,见其对策议论剀切,文才出众,而且“丰姿秀美”,十分英俊,便亲点为状元,冯京由此成为继孙何、王曾、杨寊之后宋代第4位“三元及第”状元,也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冯京成为状元后,曾任翰林学士、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后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

  因见解独到而成为状元的文天祥。文天祥是江西吉州庐陵人。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宋理宗在集英殿举行廷试,御试策题目长达586字,主要是问为什么天灾人祸不断、人才匮乏、士习浮华、国用殆尽、兵力衰弱、盗贼横行、边患危重?要求士子对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0岁的文天祥在廷试中针对国势艰危的现状,极力强调“法天不息”的思想,大胆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以求富国强兵,百姓乐业。其文章有一万多字,并无草稿,一挥而就。宋理宗对文天祥“法天不息”的独到见解及真才实学和忠义之气大加赞赏,亲点文天祥为状元。考官王应麟奏道:“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朝廷得一才士道贺!”宋理宗高兴地说:“此天之祥,宋之瑞也。”文天祥中状元后,历任端州知州、赣州知州、右丞相。在元兵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毁家纾难,孤军抗元,力撑危局,兵败被俘,被囚禁大都(今北京市)3年,元世祖忽必烈曾亲自劝降,许以丞相高官。文天祥矢志不移,作《正气歌》以表心迹。

  靠攀附权贵而成为状元的沈懋学。沈懋学是安徽宣城人。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为相,独揽科举取士大权,“每以意授人,忤者立见显祸,能先承意旨者,则以美官酬之”。万历二年(1574)廷试,长子张敬修落榜,张居正大怒,下令停此科“馆选”,并请叔父去宣城罗致名士汤显祖、沈懋学与儿子结交,以其助张声势,并以进士前三名相许。沈懋学乐于攀附,进京应试时,独往相府结交张居正之子,并得到张居正的欢喜。万历五年(1577)廷试,攀附权贵的沈懋学得到张居正的关照而高中头名状元,张居正次子张嗣修中榜眼。沈懋学中状元后,授翰林修撰。不久,张居正“夺情”。沈懋学便与好友吴中行、赵用贤相约各自上章疏论。吴中行、赵用贤的奏章率先递上,结果被廷杖后下狱,沈懋学多方设法上疏营救,均未奏效,便愤而称病辞官。

  凭抓阄而成为状元的刘若宰。刘若宰是怀宁洪镇刘家宕人。崇祯皇帝即位不久,即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崇祯皇帝是出了名的怀疑论者,曾有名言:“宁可天下人信我,不可我信天下人!”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刘若宰为状元。刘若宰成为状元后,即授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当皇帝教师,后升侍讲学士,对明朝末代皇帝颇多“启沃”。他曾向皇帝举荐过两个人,一是以“智勇忠介、具经济才”荐安池道监军史可法为安徽巡抚,二是以“忠贞笃实”荐江宁主簿阮之佃为湖广谷城知县,两人上任后忠于明室,以全节忠,从荐人上可见刘若宰既存忠君之心,又具识人慧眼。

  以品行高洁而成为状元的孙承恩。孙承恩是苏州府常熟人。孙承恩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参加殿试时,世祖亲阅孙承恩的试卷,见其敢于直抒己见,针砭时弊,对策中有“克宽克仁,止慈止孝”之语,便大加赞赏,但因见其籍贯等与上年因顺天乡试作弊被流放关外的孙旸相同,顿生疑虑,立命大学士王熙前往面询,并言只要孙承恩不与孙旸有所瓜葛,便点他为状元。王熙与孙承恩私交甚厚,明知孙旸为孙承恩胞弟,亦不言明,只把世祖的话相告,并说:“升天沉渊,决于一言。你若否认孙旸为弟,定可高中状元。”孙承恩坦然说道:“祸福命耳,我决不可以欺君卖弟。”王熙苦苦相劝不成,只得前去如实面君。世祖听后,甚为感慨,赞赏孙承恩不欺君,不卖弟,品行高洁,遂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孙承恩以孝友闻名,为文工于骈体,书法仿欧阳询。

  因填补空白而成为状元的王杰。王杰是陕西韩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廷试,读卷大臣进呈十卷,乾隆帝见第一名赵翼为江苏人,第二名胡豫堂为浙江人,第三名王杰为陕西人,便召问读卷大臣:“本朝陕西曾有状元否?”大臣们答:“前朝有康海,本朝则未有。”乾隆帝便说:“赵翼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江浙多状元,不足为奇,陕西则本朝未有一个状元,王杰的试卷已至第三,即与一状元亦不为过。”于是,便钦点王杰为状元。王杰成为状元后,屡充会试总裁官,“持文柄者十二次”,“所进多佳士”。又充《四库全书》副总裁,累官至东阁大学士。王杰历任乾隆、嘉庆两朝为官长达40年,始终直言敢谏,刚正立朝,清廉自守。

  因名字寓意吉利而成为状元的王寿彭。王寿彭是潍县西南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逢慈禧太后70岁大寿。这一年的殿试中,主考官们发现应试举人中有个叫王寿彭的,寿彭是寿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传说中的老寿星,活了800多岁。为讨慈禧欢心,考官们决定拟王寿彭为第一名,呈太后审定。果然慈禧见了这个名字很喜欢,很顺利就钦点他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曾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北京总统府秘书、山东省教育厅长等官职。王寿彭主张尊孔读经,但却遭到强烈责难,于是拂袖而去,寄居京津。

  因一反众议而成为女状元的傅善祥。傅善祥是金陵人。《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当时科考中一道题目取自《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傅善祥一反众议,力辟“难养”之说,严厉抨击了封建大男子主义及孔子歧视妇女的错误观点。傅善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反对“男尊女卑”,敢于批驳“千古圣人”孔子的定论,其精神,其勇气,深受洪秀全赞赏,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与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街三天,出尽风头。傅善祥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状元,最初在东王府任记室,后提升为殿前左丞相。

  纵观我国古代对状元的录取,并非我们想像的完全凭考试成绩,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其局限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中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有些人成为状元不仅偶然,还很奇葩。

栏目责编: 王玮
投稿邮箱: wangw@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