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5期(总第279期)->代表与履职->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杨伟坤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大幅提高,但精神文化层面却没有同步提高,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文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文化沙漠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一是主流价值观缺位。农村主流意识形态日益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以及伪科学、邪教、愚昧迷信等“噪音”“杂音”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地方还存在农村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现象。二是受众群体萎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中青年进城务工置业,造成乡村文化受众范围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人群,传播影响力受到局限。三是供给侧不足。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文艺演出水平不高、形式和内容缺乏新意,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向往,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逐步降低。四是外在环境影响。微信、QQ、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些缺乏正能量的文化信息很容易传播,同时这些文化产品大多数是反映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的,展现乡村文化的显得不多。

  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建议:国家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台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意见,从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统筹规划设计,科学指导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建议重点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文化导向。振兴乡村文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全面加强对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给任何错误思想蔓延以可乘之机,真正坚定起新时代农村文化自信。

  二是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以城市丰富文化反哺、带动、促进乡村文化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发展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相融合,作为带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格局,打造产业融合品牌,构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让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实现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交融互补。

  三是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建议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务供给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农村文化服务供给,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文化服务占财政支出总量与比例。分阶段、分区域排出顺序,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是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文化产品和消费层次,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让先进文化全面进入农村,让农民享受到高层次的文化产品服务,充实农民精神生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五是重视乡贤培养。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应厚植乡贤文化,守望乡土情结,留住美丽乡愁。培育“新乡贤”和“乡贤文化”,搭建乡贤文化平台,建立乡贤联系机制,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引导乡村社会见贤思齐、见德思义,让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正能量,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乡土文化重建。(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栏目责编: 薛兰英
投稿邮箱: 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