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6期(总第280期)->法治锐评->“中国式家长”不仅是一款游戏
“中国式家长”不仅是一款游戏
 
◎张淳艺

  “中国式家长”——这个词在不少人看来稍显刺眼。但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孩子是怎么看待“中国式家长”的。最近,两个80后组成的团队将“中国式家长”做成了一款独立游戏。虽然游戏还未正式发售,但已点燃了不少网友吐槽自己家长的欲望。在这款游戏的评论区,几乎所有评论都是玩家在讲自己和家长之间的故事。(7月12日《中国新闻网》)

  何谓“中国式家长”?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而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等特点。如同一枚硬币有着完全不同的两面,“爱孩子,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中国式家长”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

  去年,汇丰银行发布的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父母是受访地区中最愿意为子女教育做出牺牲的。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超过七成父母担心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把子女培养成才,家长们往往倾尽所有,给孩子提供优渥的衣食住行,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自己辞去工作全程陪读。然而,父母掏心掏肺的付出,却往往换不来子女的理解,还会遭到抵触,滋生孩子的叛逆行为。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就和放风筝是一样的。孩子是风筝,父母则是掌握风筝线的人。用力不足,失控的风筝就会漫无目的;用力过猛,则会束缚风筝飞翔的高度,甚至将线拉断,风筝跌落下来。然而,许多家长并不懂得松紧适度的道理,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为子女规划好成长的路径,一厢情愿地想让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不少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但是,孩子并非父母生命的简单重复,作为全新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当家长的意图、行为不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中国式家长往往有句口头禅“我这是为你好”。家长的出发点当然是为孩子好,不过有时好心也会办坏事,结果未必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和适合孩子的。

  立场决定角度,角色决定思维。在我们小的时候,也曾抱怨父母管的太宽,不去真正理解自己,但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又往往不知不觉地重复长辈的老路,就像当年他们管教我们一样去教育下一代。“中国式家长”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能给人们提供一次角色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家长通过游戏,再次经历一遍成长历程,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谨慎地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方式。孩子也能更加理解大人和现实社会,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

  在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等网络游戏风靡一时之际,“中国式家长”游戏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事实上,在电子游戏诞生初期,就有一类游戏不以娱乐为目的,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严肃游戏。游戏不应只是用来消遣,寓教于乐本身也是游戏的一项重要功能,希望开发团队能够更多关注社会现象,将一些现实问题有机嵌入游戏之中,让人们在娱乐的过程中也能引起思考,受到触动。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