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6期(总第280期)->随笔杂谈->畏权和滥权
畏权和滥权
 
◎易水寒

  对于一位掌握着这样那样权力的人来讲,如何对待权力,始终是其执政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后人评价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哪位是“明君”,哪位是“昏君”,那可不是他皇帝老子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那是人们的评价,尤其是后人的评价。

  我们说,汉文帝刘恒是位“明君”,皆因为他在任上所做的事情证明了他是一位“明君”,皆因为人们从他所做的事情中品味出了他是一位“明君”。从大的方面来说,刘恒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开创了“文景之治”,使汉初百废待兴的中国呈现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可谓功不可没;从小的方面来说,此人律己严,正人先正己,立国先立家,也使他得分不少。

  举个例子,刘恒的皇后窦氏有个弟弟叫窦广国,河北武邑人,非常贤明,刘恒想几次任命他为相,但都顾忌到他是皇后的弟弟,怕世人说“偏爱”,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心,以至最后都没让他当成丞相。对此,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专门记载道:“文帝后元二年八月(公元前162年),丞相张苍免。帝以皇后弟窦广国贤,有行,欲为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

  文帝为何迟迟不敢让皇后之弟为相,答案其实很简单:畏权力,畏人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皇权至高无上且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文帝能做到如此的慎权慎言难能可贵。其不但对过去,就是对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说,隋炀帝杨广是“昏君”,也在于他在任上所做的事情证明了他是一位“昏君”,也在于人们从他所做的事情中品味出了他是一位“昏君”。后人为何称他为“炀帝”?皆因为炀帝的“炀”字颇有讲究。何谓“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资治通鉴》语)。既然“炀”字有这么多贬义,那就非扣到杨广头上不可。

  举个例子,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天下已经大乱,所谓“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是也,可炀帝杨广不管这个,仍一心想着江都宫(今扬州)的美女,再次要游江都。建节尉任宗看到炀帝如此的不问国政,上书极谏,炀帝大怒,“即日于朝堂杖杀之”。接着奉信郎崔民象以“天下已经大乱”为由再次上书极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用刀把嘴两边割开),然后斩之”。任宗和崔民象两位谏官的惨死,再一次证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个人的安全不是系于自己的无罪,而是系于所谓“人主”的高兴或不高兴。这实在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有道是:“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皇帝杀谏官,是历朝历代的大忌,是一个朝代阻断言路的标志,也是一个朝代政治黑暗腐败最为集中的体现。可隋炀帝杨广看不到这些,谁敢提意见就杀谁。岂不知,在人类社会,点亮世界的永远是诤言。炀帝既然不惜以杀人而拒谏,那么,他就只能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后的事实证明,他这一次去江都宫就再也没能回来,被部下宇文化及等人杀死于江都宫,死前照着镜子曾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砍之。”其罪生梦死状跃然纸上。

  畏权,是一个当权者头脑清醒的表现,也是政治清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其明白:再风光的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用得不好,也会祸及己身。因此,历来的精明之士,在权力的运用上,无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与此相反的则是滥权,以权谋私,以权渔色,以权办一切坏事,这样的人,虽然一时风光,但历史上可以说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汉朝的刘恒可谓大聪明,而隋朝的杨广则只能说是小聪明。

  汉文帝刘恒敬畏权力,不但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还落了个“明君”的雅号;而隋炀帝杨广滥用权力,视谏官谏言为仇寇,不但把好端端的一个隋朝搞得天下大乱,而且还落了个“昏君”之名,个中道理耐人寻味。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