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7期(总第281期)->随笔杂谈->月光之问
月光之问
 
◎王长宗

  每到中秋时节,一轮明月从东方夜幕冉冉升起,唐诗宋词中咏月的佳句便自然吟出。伴随“明月几时有”的追问,多少哲思和想像就会涌向心头,古人启迪着今人,今人思念着古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诗人的月光之问而尤为深远,不同时代的追问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触及了当代人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着以祭月或赏月为载体的月亮文化,中秋节亦可称之为月亮节。中国古文化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月亮由升而落,复又落而升起;由缺而圆,复又圆而再缺,月亮既美丽又神秘,从周朝起人们就开始赏月、祭月,由宫廷而入民间。儿时笔者在外祖父家居住,过中秋节,一张小地桌摆上月饼、葡萄、苹果、石榴给月亮仙子上供,民间称拜月。笔者少不更事,嘴馋,月亮还未升起,就忍不住去摸那供品,外祖父低声提醒,必须先上供,再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那是笔者最初的月亮文化的启蒙,也从那一次懂得了“分享”的原则,并牢记一生。不知从何时起,过中秋节把拜月、祭月的文化习俗省去了,只剩下整箱整盒地往家里搬月饼、水果。月饼盒子的外包装越来越精美。价值也愈发不菲,几百元、上千元的都有,水果的品种也是应有尽有,北方的、南方的,中国的、外国的,物质空前地丰富了,但中秋节的文化味反而淡薄了,笔者想起常常引为憾事。

  月亮是中国诗词创作的永恒题材,亘古如此。打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许多诗人离不开写月,或者是他们的诗章中离不开月亮元素。李白是写月的高手,他的传世名篇《静夜思》,由童声诵读,在民间的祭月大典上响起时,“床前明月光”的诗句伴着羽衣霓裳的嫦娥奔月,将上万的观众瞬间带回盛唐时代。李白写月诗何止一首。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佳句。写月的诗人又何止李白,打开古人的诗卷,咏月诗无处不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星垂平夜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李商隐“沧海明月珠有泪,兰田日暖玉生烟”,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等,无法一一枚举。诗人们赏月、咏月,激情贲张时还要问月,于是便有了形形色色的月光之问。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问,再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王安石问月,则表达了只有自己才能体味的投身改革的云水襟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问月,不止唐代宋代诗人,楚国屈原写《天问》,亦包括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问的也是月光。还有的诗人在抒发过心上百般纠结之后,又发出“素心何如天上月?”的诘问与慨叹。问月让月亮文化和人生和社会变得难解难分,或感叹人生无常,或感叹世道轮回;或参透天地之化育,或参透造化之永恒,兴衰际遇,爱恨情仇,古今梦盼,常常流露、融入一代又一代诗人奇思妙想般的月光之问中。

  今人并未停止月光之问。在笔者青少年时代心灵里打下烙印的就是毛泽东主席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是伟人的对月问讯,也是时代和人民的对月问讯。笔者从高中语文课本上学懂了这首词,又学会了词配曲的咏唱。不管是歌曲还是戏曲、评弹,旋律沉郁中突出昂扬,怀念而又追慕,让后人对先烈的思念,敬仰升华为继承遗志、宏扬事业的崇高情感。还记得在中学时的操场上,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我低唱起“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忘记了一切,眼前仿佛看到杨开慧、柳直荀等为中国革命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他们没有死去,而是化为清风,飘上九霄之外的月宫,有美丽的嫦娥起舞,桂树下的吴刚捧酒,先烈得到最好的归宿,而人民的解放,祖国建设的进步,人民幸福生活的变化,先烈在月宫皆有所见,还会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文艺演出,常有大合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每当演出结束时,唱歌的同学常常眼含热泪,他们是用歌声,更是用心来咏唱每一句歌词。这就是那个时代。

  转眼便是暮年,喜欢咏月诗却一如青年时代,而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却在笔者的心中占据格外重的分量,且每一个历史时期和每一个年龄阶段总会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时代,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不忘我们的来时路,认清我们的未来路,与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一脉相承。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传递的政治信息不正是当年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追求和心声吗?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近期必须实现的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更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金瓯无缺”的理念。中秋的圆月引起人们多少关于“团圆”、完美、和谐的想像,当我们国家7000万绝对贫困人口走出贫穷、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老的诗篇将在海内外华人的心上激起怎样的共鸣!人们将会诵读更为心潮澎湃的问月诗篇!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