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21期(总第285期)->随笔杂谈->由一件事引发的感慨
由一件事引发的感慨
 
◎易水寒

  最近,媒体披露的一件事使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于丹教授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

  那位大家熟知的在讲坛上讲《论语》时激情四射的于丹教授怎么会从神坛上跌落呢?具体讲其实就两件事:一是她在英国讲学时对翻译等人颐指气使,稍不如意就大加训斥。而且住着伦敦最好的五星级宾馆,仍然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太难侍候。二是在北京大学讲演时,被北大学子从讲台上轰了下来。

  这里,我们暂且不讲于丹教授对《论语》等的讲解对与不对、准确与不准确,其实早有专家对于丹的讲课提出了质疑,甚至有的专家说她根本不懂《论语》。单就以上那两件事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于丹作为一名学者,有点名望后太昏昏然飘飘然了。说白了就是论资历、论学识你还没到颐指气使的份上,你却提前颐指气使了(当然有资历有学识也不应该)。说到底还是内涵太浅、素质太低。这恐怕才是于丹从神坛跌落的原因。

  人,尤其是有这样那样“光环”的人,不能嘚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都要谦虚、低调。要说“光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光环”不可谓不亮,论学术,院士级;论贡献,享誉世界。但袁隆平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位在田地里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一次,几个鞋子上直掉泥渣子的农民来找他商量事情,被门卫拦在了办公楼前,袁隆平听到动静赶快下楼把那几位农民接了上去,又是让座,又是沏茶,几位农民见袁老如此平易近人,拘谨的心一下子放开了,在袁老的办公室有说有笑,走时还在袁老的办公室的地板上留下了片片带着泥土的脚印。

  熟悉袁老的人都知道,他的办公室的地板上经常会有带着泥土的脚印,对此,袁隆平这样说:“这才是接地气啊!我们搞农业科研的就得这样。因为只有脚上的鞋子上留着土的农民才知道种子好不好,粮食打得多不多。”

  袁隆平的言行,才是一个有“光环”的人应该有的言行,这样的专家、学者才能受人尊敬。于丹恰恰缺这一点。

  “光环”这东西,从来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一则它可以让人受到尊重,使人觉得有身份感、有自豪感,从而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另一方面,“光环”又可以使人昏昏然飘飘然,因其具有很强的传播效能从而对人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于丹教授倘若只在北师大的教室内做学问,她没事;她有了“光环”后,倘若很低调,很内敛,很谦虚,她也没事。问题就出在,她在有了些名气后,太显摆、太张扬、太自以为是。这样做的结果,岂不是“神坛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有道是,海能卑下众水归,为人低调生光辉。于丹教授从神坛的跌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给每个人特别是给每个做学问的人提了个醒。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