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21期(总第285期)->红叶->偶感两则
偶感两则
 
◎关玉生

  石秀为何杀裴如海

  “戒色欲”本是僧人的“八戒”之一。古往今来,寺庙为什么都建在深山,即所谓的“深山藏古寺”,皆在于让和尚们远离世俗。远离世俗方能“眼不见”,“眼不见”才会“心不动”。

  然而,人欲这东西微妙得很,它不会因为人剃了个光头,穿了一身僧袍就会藏将起来,尽管寺庙建得那么远离世俗,但仍有一些耐不住深山寂寞的和尚,即“花和尚”到山下图谋不轨。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石秀为什么杀裴如海?皆因为这和尚不守规矩,和在蓟州府当差的杨雄的妻子潘巧云勾搭上了。裴如海为了和潘巧云在一起,趁杨雄在府中当班之时,不但买通了丫环迎儿,而且还雇了个和尚放风。时值石秀被杨雄留在家中照顾买卖,石秀看出了破绽,于是,把二人勾搭成奸的事告诉了杨雄。不料杨雄“酒后吐真言”,回家后大骂潘巧云淫妇。潘巧云也不是傻子,想到此事非石秀莫为,为了自保,反污蔑石秀调戏她,杨雄又相信了潘巧云的话,赶走了石秀。石秀受不了此等冤枉气,为证明自己清白,留心捉奸。一日,他看到那和尚又来放风,赶将过去,一把抓住和尚衣领,然后抽出早已准备好的刀架在了这和尚的脖子上,问道:“裴和尚是否正在家嫖宿?你如实道来,倘有半点虚假,立马让你人头落地。”放风和尚马上说道:“我说,我说,你千万别杀我,裴如海正在她家中嫖宿,此千真万确。”石秀听放风和尚说完,马上让他把裴如海引了出来,趁其不备,连捅数刀,将其杀死。然后,把捉奸之事告诉了杨雄,杨雄知晓后,深感对不起石秀,二兄弟重归于好。

  至于那潘巧云,自然也没有好下场,后被石秀和杨雄诓到山上,先割掉舌头,后连五脏六腹都挖了出来。

  “色秃”裴如海和潘巧云的风流事,后被施耐庵的生花妙笔绘声绘色地写在了《水浒传》的第四十五回之中。

  以上故事我想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世间各业各行,各有各的门道,也各有各的规矩。学艺的不拜师,无所谓弟子;当和尚的不遵守“八戒”,也无所谓和尚。倘若不是这样,像裴如海那样,随意破戒,不但坏了寺庙中的规矩,搞不好还会惹下大祸,丢掉性命。二是无论是国家或社会上的大事,还是家庭中的所谓琐事,都不可人云亦云,偏听偏信。对国家和社会上的事偏听偏信,容易信谣传谣;对家庭之事偏听偏信,容易徒增烦恼,影响家庭和睦,甚至会酿成悲剧。以上故事中的杨雄听信妻子潘巧云说“石秀调戏她”的不实之词,赶走了石秀,这还是轻的,倘遇着个脾气暴的,弄不好还会动起手脚来,造成非死即伤的惨剧。

  听邓丽君的歌

  听邓丽君唱歌,我一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这“别样的感觉”不单单是她那甜美的歌喉、略带颤抖的嗓音,以及歌中悠扬的旋律,而是她的“歌为心声”,而是她“用心在唱歌”。邓丽君唱歌,“唱到动情处,即为流泪时”。她在台上流泪,弄得观众在台下也好不伤感。邓丽君的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皆在于她的歌太契合人性,皆在于她把歌者的感受、经历融入到歌中去了。我们听邓丽君的歌,可以体会到她的丝丝哀痛,可以品味出这位歌后短暂人生中几次失败恋情的苍凉和她感情生活的不幸。

  由听邓丽君唱歌,我想到如下问题:一,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实的人生。只有反映真实人生的,才会引起人的共鸣,从而达到教育人、感化人的效果。二,怎样理解“正能量”?什么是“真正的正能量”?正能量只产生于客观的真实当中。我们说,人,如果没有瑕疵、过于纯粹,那他就不是尘世中之人。因为尘世中的人,人生绝不像田园牧歌那样富有诗意,其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作品只有莺歌燕舞,也产生不了正能量。因为人世间不全是莺歌燕舞,它还有黑云压城的时候。把正能量仅仅理解为歌颂,理解为“刻意正面宣传”,这是对正能量的的误解,是对正能量认识的肤浅。请问,不是那么回事,硬要那么说,这种态度能产生正能量吗?非但不会,恰恰相反,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有问题意识”,面对问题说话。说话、办事不回避矛盾,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栏目责编: 陆京慧
投稿邮箱: ljh@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