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5期(总第197期)->立法研究->立法保护地下水源开发利用均设“红线”
立法保护地下水源开发利用均设“红线”
——《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十大看点解读
 
◎本刊记者 薛兰英
  《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省在保护地下水资源方面已形成法制保障。
  河北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也是全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省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量近50亿立方米,平原超采区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为全国的1/3,形成了7个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咸水界面下移入侵深层淡水、机井报废加快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地下水水质日趋恶化,一些地区出现污染由浅层地下水向深层承压水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地下水危机敲响了警钟,地下水之殇该如何化解?开展地下水管理立法刻不容缓。
  2014年,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分别将《条例》列入2014年立法计划。在《条例(草案)》起草过程中,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本着提前介入、急需先立、突出重点、提高质量的精神,积极参与了立法调研、座谈论证、修改完善、研究审查等工作,就立法内容和条款设计给予具体指导。省政府法制办在认真研究和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条例(草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制度,建立取水井管理、新增取水区域限批、地下水监测和公众参与等重点管理制度,强化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条例(草案)》于2014年7月4日,经省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7月22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常委会有关机构根据审议意见、座谈会意见以及书面征求到的意见等,对《条例(草案)》再作修改,并形成《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提交11月25日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进行第二次审议。11月28日,《条例》获全票通过。
  《条例》的出台,为河北省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周英在新闻发布会上,为公众详解了《条例》的十大看点。
  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确立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地下水动态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地下水管理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对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或者地下水水位接近控制指标的行政区域,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用地下水;对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或者地下水水位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行政区域,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用地下水。
  进一步完善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
  为保证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应当组织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明确违法排污的法律责任
  针对偷排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带来的严重危害,《条例》规定: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防止造成地下水污染。违反此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给予处罚。
  严格地热水、矿泉水、水源热泵管理
  针对地热水、水源热泵无序开采,缺乏有效规范手段的现状,《条例》规定: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和建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开采矿泉水、地热水的,还应当凭取水许可证向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采矿许可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取水井与回灌井应当布设在同一含水层位,保持合理的数量和间距,取水应当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违反上述规定建设水源热泵的,将责令限期关闭其取水井和回灌井,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规范凿井施工队伍管理
  为从源头控制非法开凿取水井现象,《条例》在强调对地下水保护的同时,对凿井施工单位也作出了相应规范,规定经批准取用地下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凿井施工单位按照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确定的井位、取水层位开凿取水井,对凿井施工单位承揽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取水井工程的,将进行处罚。
  强化政府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职责
  为保障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条例》规定设区的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划定,并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管理,完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鼓励优先使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
  为突出“节水优先”原则,加强对再生水开发利用,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同步安排污水处理回用设施与管网系统建设,鼓励工业生产、环境卫生和生态景观使用再生水”。同时对雨水、海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也进行了规定,加大对地下水水源涵养力度。
  健全地下水监测体系制度
  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制度是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实现水位、水量、水质等监测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储存和应用”,并按照地下水一般超采区、严重超采区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管理要求,推进全省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保障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制度的落实。
  首次提出协同管理地下水理念
  为完善协调保障机制,《条例》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规定“本省与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下水管理协调合作机制,定期协商地下水管理重大事项,对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边界建设可能影响相邻地区地下水资源的重大项目,应当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此举为推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着力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了法制保障。
  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在地下水管理中的作用
  为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地下水保护,加大对企业在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失信行为的惩戒监管,《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完善对违法者的惩戒机制”。
责编:胡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