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5期(总第197期)->随笔杂谈->我记忆中的农村
我记忆中的农村
 
◎胡莉敏
  今年年初,因故多次回到老家,却发现,家乡早已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那个农耕为主的农村了。30多年过去了,村里的新房已经不是平房了,而是二三层的小楼。曾经寄托着我诸多田园记忆的家乡,变得让我快认不出来了。
  老家是比较典型的河北平原乡村,以粮食种植为主。姥姥家的小院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样美丽而温馨。五间红砖瓦房在槐树和枣树的绿荫下,小鸡跟着鸡妈妈在院子里觅食,房前的小菜园,别看才几畦大,种着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等几种夏季蔬菜。每到饭前,姥姥总是让我提着小篮子,去选自己最想吃的菜。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的丝瓜下铺上凉席,姥姥摇着蒲扇,我看着墨蓝的天空上的点点繁星,听着姥姥讲的故事,常常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那时候的农村并不富裕,姥姥所在的生产队每年根据工分给村民分钱,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在妈妈和爸爸都在城里上班,还能补贴姥姥一些。姥姥家的日子在当时还算好的。
  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开始有了变化。小姨一家比较有经营头脑,姥姥在家帮他们操持家务,小姨夫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木工活,小姨则从城里批发衣服,赶集卖衣服,一个月下来,也有不少收入。很快,小姨家的日子富裕起来,翻盖了房子。新盖的房子是青砖瓦房,院里没有留着菜地,而是种了月季花和石榴树。小姨说,家里不用种菜,集市上菜的品种多,也挺新鲜,想吃什么就买呗。院里的水泥地面总是让姥姥扫得干干净净。慢慢的,小姨家陆续添置了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日子可以说蒸蒸日上。小姨年纪也大了,不再赶集卖衣服,而是平时忙活家里的事,夏收时,给开着联合收割机的 “麦客”表弟当起了“经纪人”,带着表弟和他几个要好的伙伴,开着收割机从河南到河北收麦子。“一个夏收,收入比城里人一年的收入也不少!”小姨自豪地跟我们说。表弟成家后,把家里的农活交给了弟妹,他又买了长途货运车跑起了长途货运,当“麦客”的收入倒成家庭收入的小头。去年,小姨家又买了辆现代轿车。我们跟小姨开玩笑:“你家的车都没有地方放了吧?”小姨说:“别提了,现在最发愁的就是这事,收割机不得不放到了邻居家。我们农村人现在也开始为车位发愁啦!”
  不可否认,农村的经济富裕了,可是农村的软环境建设却差强人意。比如,村里的道路都硬化了,可村里的环境卫生还停留在当年的水准,路边的垃圾随处可见;家家都通了自来水,但至今没有排水设施;家庭经济收入高了,可文化生活还是寥寥无几。小姨岁数大了,休息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打麻将,带的她的孙女也是打麻将。弟妹忧虑地对我说:“现在农村忙的就是我们这代人,老人和年轻人就是打麻将。孩子们今后可怎么办?难道靠我们一辈子?”农村在经济得到发展后,政府是否在农村的文化建设、基础教育、生活方式转变中也要加强引导呢?
责编:白玲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