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需要“新状态” |
|
◎沈小平 |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年。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改进作风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有所作为,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唯有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始终保持“新状态”,才能适应新常态。 始终保持勤于学习的状态。学习是前进的基础,事业的基石。对领导干部来说,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个人能力水平的自然提高。面对新常态,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干部队伍有学历、有书本知识的人不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管用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很不扎实,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生活习惯、精神追求,作为安身立命、履职尽责的内在需要,坚持学习“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的理念,做终身学习型干部。最根本的是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牢牢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同时还要学科技、经济、金融、法律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出色地履行职责。 始终保持激情满怀的状态。激情是一种积极心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要有一种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一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锐气,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豪气。无激情,无发展。保持激情燃烧的状态,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民族蓬勃向上的标志。作为领导干部,对工作满怀激情,首先要热爱本职,只有打心眼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认真履职尽责。当然,我们所提倡的激情,是遵循规律、讲求科学、注重效率的激情,而非头脑发热、脱离实际地蛮干。只有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自觉地把国家政策、上级精神和外地经验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发展,从而适应新常态。 始终保持敢于担当的状态。担当精神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担当是不允许选择的,因为我们已经入了党、做了干部,向党和人民作出了承诺。党和人民赋予了我们职责和权力,担任职务必须担当职责,担当职责就是承担困难和风险。不担当,往轻里说,是不兑现承诺;往重里讲,是逃避责任甚至是背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风险更大、难题更为集中的挑战。“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只有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敢想、敢做、敢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正气充盈、无所畏惧,才能忧党忧在深处、担当担在难处、守土守在实处,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才是新常态下我们应有的状态。 始终保持个人干净的状态。我们从事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圣洁而光荣,不干净的人没有资格。只有个人干净,才有做人的底气、做事的硬气、做官的正气,才有担负领导重任的“资格”。一个领导干部,组织培养起来很不容易,但要自己堕落下去却很容易。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干净,是对组织忠诚的体现;干净,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干净,是对家人最好的馈赠。个人干净,最为要紧的就是心存敬畏、严格自律,做到慎言、慎行、慎友,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只要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觉,自觉以党纪政纪、法律法规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来约束自己,以远大理想和宏伟事业来激励自己,以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来鞭策自己,就一定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