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7期(总第199期)->随笔杂谈->中国人的清官“情结”
中国人的清官“情结”
 
◎易水寒
  中国人崇拜清官,爱把清官称之为“青天大老爷”,是有原因的。
  一是清官廉洁。唐玄宗时的宰相卢怀慎,“位极将相,家居不避风雨,妻儿不免饥饿”。及死,“家无余财,仅有一老奴,老奴愿卖身为其发丧”。这样清廉的宰相,自然有很强的道德感染力。
  无独有偶,清康熙二十五年任江西庐陵县知县的陆在新(字文蔚),为了下乡不扰民乱民,总是自备干粮。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干粮。江南水患多,遇到洪水泛滥,他又经常自己出钱募民船亲往营救。为了访求民隐,他还在县衙西建了一座房子,取名“问苦亭”,以接待来访的百姓。这位知县死后也是发不起丧,后人卖了一些他的藏书,才把他安葬。这样清廉的县官,老百姓怀念他也是自然的。
  二是清官能为民做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是再形象不过地说明百姓对官员的期盼了。而清官因为廉洁,因为“公生明,廉生威”的道理,又多敢于挺身而出,打击邪恶,为民撑腰。想当年,老包之所以敢于为民妇秦香莲撑腰,惩罚陈世美,是因为老包廉洁,廉洁才没有“把柄”在人家手里,才会一身正气;想当年,海瑞在苏州任上,之所以敢让曾任当朝宰辅的徐阶退出霸占的民田,并对其横行乡里为富不仁的弟弟、儿子给予坚决的打击,也在于他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海瑞病死在南京任上,发丧的那天,南京百姓罢市,丧船过江,两岸站满了穿丧服的人群,奠祭哭拜声百里不绝,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为政清廉官员的爱戴。
  我们说,历史上正是由于清官的廉洁和为民做主,所以才使处于最底层的老百姓遇到冤屈后的救助看到了希望。中国历史上“拦轿喊冤”这一历史现象之所以会长期存在就是老百姓把自己“问题”的解决寄托在清官身上的反映,也就是说,清官能解百姓之急,能帮百姓之所需。
  但,话还要说回来,中国人历史上的清官崇拜现象,是以吏治的普遍腐败为前提的,是处于弱势的老百姓一种无奈的选择。清官不可能去触动封建制度为老百姓根治问题。清官对吏治的修补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彻底解放,必须改变制度,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