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7期(总第199期)->红叶->我 爱 清 明 柳
我 爱 清 明 柳
 
◎段菊荣
  诗曰:“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柳树是最早萌芽生长、传递春天消息的树种。因为这个缘由,家乡人便对柳树多添了一份爱意,房前屋后、沟渠岸边,时常能见到柳树的身影。
  《九九歌》中曾唱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事实上,在那寒意初消的季节,对岸的柳树与入冬时相比,又能有什么不同呢?变化明显的倒是河面,上面的冰受了暖阳的照射,已开始逐渐走向消融。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看柳的人们未敢涉足水面,只能小心翼翼地站在对岸罢了。而清明则不同,此时的绿柳不像某些迟发的树种才春芽萌动,早已是枝叶繁茂、生机勃勃、青翠欲滴了。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赏柳时。”清明是从柳枝开始的,柳色浓了,春色也就浓了。杨柳依依,呈现一种清新和朴实的气质,这也许就是它的可贵之处,一种清明之境界。
  唐代诗人来鹄在《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写道:“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便是柳色。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阳光一照,如烟似雾,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
  清明是祭祀扫墓、寄托哀思的日子。每至此时,眼瞅着那随风漫舞的绿柳,我便不免想到东周列国时那位宁死隐居“不言禄”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想到那棵死而复生,被晋文公御赐名的清明柳。
  相传,介子推当年在保护晋公子重耳逃避权奸的谋害时,曾割股奉君。忠胜奸败后,重耳被迎回做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回国途中,重耳望着那条和他流亡做伴的破烂席子,颇有点不称心,信手用剑挑下车去。介子推拾起那条烂席,沉思了一阵,悄悄地回去了。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为寻躲入绵山的介子推,重耳采用烧山之计,介子推宁死也不出,最后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只留下一份奉劝重耳为政清明的血书。第二年,重耳率群臣到绵山祭拜,见那原已焦枯的老柳死而复活,想起介子推,心有所动,遂赐名为清明柳。
  我喜欢清明柳,喜欢它永远是温文尔雅的,然而,我更喜欢它那历经烈焰而不死的魂灵,喜欢它那宁折不弯的精神。复活的清明柳,你象征的可是忠贞的爱国精神和心系民生的朗朗情怀?今日的绿柳啊,你们可是清明柳的子孙?
  每逢清明时节,大大小小的柳树大都要长出毛茸茸的“柳树狗子”,不久即结出种籽,白絮飞扬。顽皮的孩子们,此时会随手折一枝清明柳,做一支心爱的柳笛。清脆的笛声,传递着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
  清明好种柳。柳树的生命力极顽强,即便是头年冬季砍下的一截柳身,来年清明前后也大都会生出簇簇嫩芽。清明种柳,全不用选择柳苗,只须取一截柳枝在沟坎河沿、道旁插植,浇透水,十数日便能绽出新芽。不消三五年,便是一株浓荫荫的碗口粗的大树。每逢仲夏,倾泄的暴雨灌得沟满壕平,坑塘河沿的榆、槐被水浸泡数日即叶黄身枯,而柳却愈发水灵,把根扎得更密更深了。放晴的日子里,似火的焦阳烧烤得大地如蒸笼,此时,若能寻一处柳荫纳凉,多舒服,多惬意!
  我常常凝视窗前的一株柳,也常常远眺地平线处的一行柳。柳的意象是复杂的,像一首长长的朦胧诗;柳的意象又是单一的,让鸣蝉在身憩息她却超然依旧。春寒料峭的夜晚,柳枝上偶尔传来鸟凄厉的叫声,冷峻肃杀,但是我知道,花很快要开,柳树很快要站成一片春天了。
  清明植柳吧,寄一份对先人的怀念,为人世间多造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