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在北京、广东、海南、安徽、陕西、贵州等多地调研发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规划行业整体处于蓬勃发展的良性阶段,但也出现了“乱挂靠”、“媚洋风”、“逐利心”等突出问题。 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表示,规划市场的乱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成为“过度规划”和“随意规划”的推手,直接影响了规划行业的健康发展,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市场。 三方面问题搅扰规划市场 记者调研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规划设计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住建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机构有近300家,其中,大部分是由各省级或市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改企建制而来,民营企业也占有相当比例,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规划编制服务市场,为科学实施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划热”的出现,规划市场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逐渐凸显。 一是“乱挂靠”现象较为普遍。当前主要存在两种挂靠行为,一种是一些没有资质或能力差的规划师给正规规划设计公司上缴挂靠费接活;另一种是某些规划设计公司为了维持资质必须吸收一些注册规划师挂靠。 海南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德雄表示,“挂靠”成风造成一些不懂规划的人在规划市场上滥竽充数,做出的规划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有的甚至将别人的规划照搬照抄,敷衍了事。 二是“媚洋风”一定程度流行。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城镇规划工作中,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媚洋心态,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为洋而洋”的情况。正是在这些“媚洋”心态下,规划设计行业出现了不少“假洋鬼子”从中牟利。 今年1月,江西某市一中央商务区规划设计竞赛邀请了8家单位,一位国内知名的规划专家当场发现两家“美国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图质量较差,后经核实,这两家所谓的“美国设计事务所”都是假的,均为国内公司假冒。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王春说,规划领域“假洋鬼子”很多,有一些“洋买办”接规划,张口就要上千万元,有的比实际价格高出10多倍,他们正是瞄准了个别地方领导喜欢“跟洋沾边”的心理。 三是部分规划机构及从业者“逐利心”较重,社会责任感缺失。专家表示,当前规划编制机构多为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不仅盲从地方长官意志,甚至推波助澜。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与目前实行的以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收费制度不无关系,规划编制机构和希望“以地生财”、彰显政绩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规模上达成了默契。规划规模做得越大,规划院的收入就会越多,一些规划师便投地方领导所好,将原本只有三四万人口的小县城总体规划做到了二三十万人。 管理薄弱、 追责机制缺失致乱象频出 专家认为,管理错位、管理依据不足及追责机制的缺失是造成当前规划市场出现不良倾向的重要原因。 首先,资质管理存在“错位”。专家表示,当前相关部门对规划行业施行资质管理,尽管行业已经开始实行“注册规划师”制度,但目前仍存在“重机构资质、轻个人资质”的状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管理机构肯定比管个人要容易得多,现在重管公司轻管个人,重公司资质,轻个人资格,导致一些有能力的注册规划师不通过挂靠就无法立足。” 其次,管理依据不足,管理难度大。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已有两年,但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大,目前尚无一起因规划违法而被问责的案件。“这主要因为规划的质量管理难度较大,规划的综合性不同于建筑设计,其质量责任难以清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质量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厚国说。 海南省住建厅总规划师刘钊军表示,对规划设计院的管理是重要环节,但即使发现某个设计院违规了,处罚的手段也有限。而且规划市场流动性比较大,对本省的容易监管,但是对流动的、挂靠的规划设计师缺少管理手段和管理依据。 第三,追责机制缺失,行业人才不足。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对规划从业者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近年来,极少出现规划机构或个人因其所编制的规划造成严重浪费或重大经济后果,而承担过相应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的案例。 此外,规划专业人才不足导致规划设计水平整体受限。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说,当前规划市场的繁荣带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国内很多大学相继开设规划设计专业,但专业化教育水平不高。“目前全国有180多家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但很多院系连基本的师资都不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韩秀琦说,规划设计行业最强的力量都集中在几个高等院校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目前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高素质的人才奇缺,这在中西部尤其突出,地级市以下和落后地区就更不用说了。“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多新入行的从业者往往冲破规划底线。” 靠制度解决问题 树立规划底线思维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正是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各地越来越重视规划的作用。因此,规划行业本身能否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当前规划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市场良性发展带来挑战,建议进一步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管理,引导规划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改善资质管理体制。袁奇峰表示,资质管理的背后是“利益的垄断”。一些规划机构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相互交叉衔接少。有些部门通过规划机构的资质管理,抬高了准入门槛,形成垄断。同时,造成规划学科单一,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学科话语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评和质疑。 袁奇峰、刘钊军、胡厚国等人建议,打破规划资质的部门垄断,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逐步取消各类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他们认为,规范规划市场首先就是要责任到人,管到规划设计从业者,真正实施“注册规划师”制度,建立设计单位技术人员网上登记,便于业主选择,避免因资质问题而产生的随意挂靠现象。 二是完善规划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基层规划部门建议,为避免出现“贪大媚洋”的规划恶疾,亟须建立对规划编制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探索按照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来确定规划服务付费标准,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积来确定收费的既有规则。 此外,应建立规划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违规、设计质量低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建筑设计,依法对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进行处罚。若规划本身出现了重大失误,也应该追责,并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对编制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城镇发展实际、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严重不符的规划机构和个人,应取消从业资格。”杨保军说。 三是制定行业准则,建立“黑名单”制度。胡厚国建议,建立规划单位信用记录制度,并进行信息公开,对于存在严重信用问题的设计单位实行淘汰制。同时,加强省外、国外规划咨询单位队伍管理。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备案制度,地方规划管理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有相关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项目全过程质量监督及后期质量追踪,实施项目档案管理。 四是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建立行业信息平台,促进行业自律。袁奇峰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规划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发挥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国内外规划编制机构的资质查询服务。还可建立举报平台,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清除规划市场“害群之马”。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规划信息平台,让规划市场在阳光下运行。广东省惠州市正在探索建立规划市场中介超市,通过向全国公平开放、资源共享、信用管理、强化监管等进一步规范规划市场。
(摘自2015.05.07《瞭望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