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5期(总第197期)->随笔杂谈->“照镜子”和“砸镜子”
“照镜子”和“砸镜子”
 
◎易水寒
  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完人是没有的。人生的这种不完美性决定了人对缺点错误的两种态度:明智者“照镜子”,愚暗者“砸镜子”。
  明智的人“照镜子”。《战国策》中的那位叫邹忌的齐国丞相就是“照镜子”的典范。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与那城北的徐公哪个漂亮?”其妻回答说:“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因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他漂亮,于是又向其妾曰:“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妾回答:“徐公哪有你漂亮呢!”第二天,有客人来,与邹忌坐着聊天,邹忌又问客人:“我与城北徐公哪个漂亮?”客曰:“徐公不如君之美也。”过了一天,城北的徐公来看邹忌,邹忌仔细看了一下徐公,自叹弗如,又照了一下镜子,又觉得差得很远。晚上睡觉,邹忌老想这个问题,于是悟出了如下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你看,邹忌不但善于“照镜子”,而且还能从“照镜子”中悟出人生的智慧,那就是人世间的奉承都是有目的的。对于当权者来说,奉承话其实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也并不代表奉承者的内心。因此对不同人等的奉承必须进行分析,不可昏昏然。
  “照镜子”,唐太宗也不可不提。他执政时把谏臣看作一面镜子。魏征死,他和时为太子的李治同至其第望哭尽哀,曰:“魏征死,吾亡一镜矣!”他还亲为魏征撰写碑文,并谓侍臣曰:“夫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千古名言可以说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仍不失为人的座右铭。唐代贞观之治盛世的形成,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他虚怀若谷的结果。
  与此相反,愚暗之人是“砸镜子”。历史上“砸镜子”最典型者当属隋炀帝杨广。杨广公开讲:“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生性不喜欢人提缺点和错误,如果有人想通过提意见而博取名望,我更加不能忍耐。大业十二年(616年)秋七月,天下已经大乱,中原已失去控制,他又要去江都(今扬州)游玩。有位叫任宗的谏官给他提意见要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再去江州,他当场杀之。接着又有位叫崔民象的谏官提意见,“杨广大怒,先解其颐(腮部),然后斩之”。杨广走到半路上,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要他“还西京”(即京师长安),他又斩之。三人提意见,他杀三人。这真应了“将兴之主,惟恐人无言;将亡之主,惟恐人之有言”那句历史名言了。
  杨广这次去江州再也没回来。期间,他也曾“引镜自照”,但他照出的不是自身的丑陋,从而悬崖勒马,而是对萧后说了句:“好头颈,谁当砍之!”其醉生梦死竟至于此,真可谓没救了。不久即被部下宇文化及等人杀死。杨广被杀,是他穷奢极欲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恶闻问题”,拒绝一切谏言,百般“砸镜子”的必然结果。
  人生成功和失败的分野是什么?是能否有自知之明。对于掌权的人来说,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群众,正确的对待权力,把自己看成大众和人民的一分子,时刻有敬畏之心,行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谏言虚怀若谷,择善而从,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倘若不是这样,把自己当成圣人,视谏言为仇寇,穷奢极欲而不知悔改,到头来,只能是死路一条。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的号召,真可谓一句中的,这既是历史的经验,又是现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