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9期(总第201期)->探索研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并重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并重
 
◎马文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人们的精神家园,它具有内生的推动力和外在的规范力,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不仅需要有雄厚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同时需要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引领。法治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治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辩证分析、统筹兼顾,努力做到三个并重。
  一、坚持“古”与“洋”并重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继承历史传统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受封建统治时期较长,法治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仍然有许多法治文化精髓值得继承和发展。要继承和发展古代“礼法合治”的法治思想,将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重视调解的“无讼”价值取向,使和谐理念延伸到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要继承和发展历代倡导的“民本”情怀,使法治实现保障人权与自由的基本价值。“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状态。”我们对待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都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落后观念,继承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精华,并将其融合到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进步的法治文化精华,有利于契合人们世代相传的心理认同,为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找到根基。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法治建设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果,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要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科学分析法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法的主观意志性和客观基础性的统一;要学习和借鉴现代的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宪法观、公民观等一系列先进理念,不断完善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体系,确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治观念;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少走弯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学习和借鉴避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借鉴其他国家法治经验,建设我们的法治文化,不能超过我国的社会容纳程度,必须将借鉴和吸收逐渐本土化。如果不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植根到另一种文化中。立足本土实际进行学习和借鉴,结合国际形势做出整合和创新,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为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找准坐标。
  二、坚持“刚”与“柔”并重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在制度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促使制度与精神凝聚成强大的驱动效应,逐步形成完善、正向、稳定的法治文化。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制度的刚性约束和精神的柔性引领两个方面的因素。
  法治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定,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程序受到监督。要加强法治实体建设,深入研究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提高立法质量,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真管用、好操作;要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法制体系,实现法律法规对社会生活的广泛覆盖和积极影响;要加强程序规范,确保法律法规产生程序的正当和合法,确保法律法规执行程序的正当和合法。制度建设是建设法治文化的“硬件”条件,要强调其权威性和统一性。加强法治制度建设,有利于为人们提供坚实稳定的基本遵循,为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刚性约束。
  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民没有法治精神,社会就没有法治风尚。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法治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公民的精神内核;要大力培树法治意识,让每个公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大力倡导法治信仰,使法治深深植根于每个公民的内心深处。正如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精神引领是建设法治文化的“软件”条件,要强化其感召力和推动力。强化法治精神引领,有利于人们认同并自觉地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中,为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柔性助力。
  三、坚持“点”与“面”并重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搞好点面之间的结合,发挥“点”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最终实现法治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
  法治文化建设的“点”,包括重要的时间节点、专门的工作队伍、重点的建设内容等方面。要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利用立法听证、新法实施、两会召开、法制节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时段,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倡导法治生活,培养法治意识;要抓住法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发挥法治工作者的带动作用,领导干部和法治工作者要做法治建设的积极倡行者,做法治文化的坚定推动者;要抓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法治文化的原则、理念、精神核心等方面,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弘扬,使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领会和接受。抓住法治文化建设的“点”,有利于为人们提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打造带动引擎。
  法治文化建设的“面”,包括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多样化的诉求。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法治的阳光洒满每一寸土地,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法治的存在,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整体,让法治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人,使人民群众懂得法治让他们生活得更美好,更有尊严,从而自觉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法治诉求,针对不同诉求,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努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生动、形象、可亲、可感。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果的标准,人民群众认同是法治文化的终极目的。抓住法治文化建设的“面”,有利于人们通过自身经历感受法治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打下广泛基础。
  “上下同欲者胜。”建设法治文化,需要执政者、治理者发力,引导之、提倡之;建好法治文化,则需要全体公民给力,维护之,践行之。法治不仅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它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法治文化既是抽象的,也是生动的,它关乎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也关乎每个民众的幸福生活。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并重,努力做到“古洋兼蓄”、“刚柔相济”、“点面结合”。这样,法治文化建设就找到了根基,找准了坐标,既有刚性约束,又有柔性助力,通过点的引擎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广泛基础上的大众认同和自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