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1期(总第203期)->代表之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省代表团建议选摘
 
◎辰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北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河北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河北省代表团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提出多项建议,反映了河北人民多年的渴望与期盼。
  生态篇 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
  案据:河北是全国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是京津主要水源涵养地,保障着京津生产生活用水。紧紧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河北省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和区域建设项目。
  建议:国家在用地需求、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国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扩大生态用地规模。对河北环京津重点区域,如湖淀周围、城镇近郊、主要河流及交通干线两侧生态廊道等,划定生态红线,依靠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度,推进和保障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降低区域基本农田比重,对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不计入河北省耕地调减规模,不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考核。对农民因生态建设降低收入部分,国家和受益地区给予一定补偿,并继续执行已经享有的国家种粮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农民收益和享有的国家补助标准不降低。
  二、加大国家重点工程投资规模,提高单位面积造林补助标准。目前每亩300元的造林补助标准与实际造林成本相差过大。建议国家按照工程规划进度,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国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恳请国家加大对工程区生态效益补偿力度,扩大补偿规模,提高补偿标准,建立长效补偿机制。设立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金。从体制、政策上保障生态效益受益区为生态效益贡献区提供生态补偿。搭建区域生态协商平台,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推行第三方治理,探索形成资金补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绿化太行山构筑京津冀生态屏障
  案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太行山地处首都西部,跨越京冀晋豫四省(市)。河北境内属太行山的中、北段,面积约为39091平方公里,绵延340多公里,是3省1市中面积最大、绵延最长的地段。河北太行山区有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24座,是海河水系的主要发源地和北京的重要后备水源地,对华北平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京津冀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同时,太行山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质量较差,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山区造林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河北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5.2%,人均林地面积1.09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自然灾害种类多且频发。以绿化太行山为重点,构筑以太行山区为主体的京津冀生态屏障,发挥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建议:第一,以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体系为目标,科学制定太行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并纳入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的要求,把绿化太行山构筑京津冀生态屏障作为一项事关国家全局的大事要事,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制定和实施绿化太行山五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
  第二,以增加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体,突出太行山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构建京津冀比较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国家财政应突出维护华北平原及其城市群的生态安全,逐步提高太行山林业建设投入的总体水平,努力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均衡,突出解决太行山林业生态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资金渠道不稳定、不畅通的问题。同时,各地应紧密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地研究生态林业优惠政策,创新林业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太行山生态建设。
  第三,设立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太行山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瓶颈,切实提高太行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进程和实效。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设立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对太行山干旱石质阳坡等困难立地造林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力争在优良抗逆生态树种培育、人工造林技术、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大气污染防治河北需更多资金支持
  案据:多年来,河北省在改善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方面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但也由此带来财政减收增支、产能剧减、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特别是国家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以来,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为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化解过剩产能难度增加。三是减煤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天然气供需压力加大。
  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河北实际困难,在压减煤炭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方面给予河北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一、加大对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资金支持。国家重点支持河北省实施的沿海临港和资源集中地钢铁项目,在加快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环保、财税政策上支持河北省沿海地区建设重大工业和循环经济项目,支持曹妃甸承接建设首都产业转移的钢铁、石化、电力、重型装备、港口物流等“大进大出”型临港产业项目。对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较大的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等市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上,优先安排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培植替代财源。
  二、给予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支持。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国家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河北,使河北在淘汰传统产业的同时,新产业、新项目能够及时跟进。京津冀区域先行先试,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态建设投入,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京津冀发展战略的实施相适应。
  三、对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给予资源和资金倾斜支持。2014年,中央下达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与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所需财政补贴数额有巨大资金缺口。恳请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对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投入,将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重度以上污染天数以及污染治理社会投资、财政补贴需求等指标作为专项转移支付分配的重要因素,大幅扩大对河北省大气污染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对河北省既有产能压减、部分钢铁产能退出造成的损失,每年以项目形式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并增加对河北天然气、外购电和清洁汽柴油供应。
  政策篇 解决河北省环首都地区贫困问题
  案据:河北省环首都贫困地区包括26个贫困县(区),贫困人口244.6万,占区域乡村人口的31.56%。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93%、北京郊县平均水平的27.83%。导致这一地区长期贫困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特殊,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重,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环首都贫困地区是京津两市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许多地方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致使一些工业项目下马,一些传统农业项目被禁止或限制,严重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二是开放较晚,许多地方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交通,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维稳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都的“护城河”,每逢首都有重要活动期间,河北特别是环首都地区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护社会稳定。
  建议:一、设立环首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专项资金。建议国家设立环首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满足扶贫攻坚需要。
  二、实行特殊的投资政策。国家在安排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水利、广播电视、通信、教育、住建、科技、卫生、文化、环保和社会保障等专项补助资金时,在现有投资规模基础上增加投资一倍以上,同时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配套资金。
  三、给予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区22个贫困县统一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
  四、制定环首都水源地水资源使用补偿、生态环境管护费用补偿、传统工业发展权益损失补偿等相关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河北环首都贫困地区3500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标准
  五、实行特殊的土地使用政策。支持河北环首都贫困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调整工作,给予符合区域发展、惠民生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支持,支持开展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工作。
  六、建立国家重点项目向环首都贫困地区倾斜机制。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项目以及首都外溢项目优先向河北环首都贫困地区安排,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京津地区信息技术等产业向河北环首都贫困地区转移。
  七、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国家协调并确定北京市对口帮扶河北环首都贫困地区各贫困县,由北京市政府组织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金融机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和所属区、县等力量,对口帮扶环首都26个贫困县(区),确定帮扶目标,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加大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的差距
  案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而河北省与京津差距过大,是制约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协调发展应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北京的41.2%、天津的38.2%,城镇化率只有48.1%,环京津集中连片贫困带有近30个县、近300万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明显的“短板”,且与京津的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三地难以实现真正协同。
  建议:国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中,把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加大对河北政策倾斜和支持。
  一是改革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把河北作为相关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如新型城镇化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交易等改革试点。
  二是开放政策支持。建议把天津滨海新区政策赋予河北沿海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三大开放平台。
  三是科技政策支持。为吸引北京的单位和企业到河北来,建议将对北京中关村发展的政策,延伸到河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四是土地政策支持。河北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要用地,构筑京津生态屏障要用地,驻冀部队建设和国防工业发展要用地,所有进出北京的道路都要经过河北,也需要大量用地。建议从河北特殊情况出发,给予土地政策支持。
  五是生态政策支持。建议尽快调整河北环京津生态过渡带、治理地下水超采、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等土地用途。
  六是扶贫政策支持。建议允许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河北省范围内调剂使用,解决平原地区用地难问题。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在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河北重点支持。
  七是产业政策支持。建议参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支持河北压减过剩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在财税政策上,提高对产业升级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在金融支持上,政策性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重点企业转型升级项目。
  交通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河北交通先行
  案据: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情况汇报,明确提出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要求加快建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网络。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河北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京津冀三地推进率先突破的短板。
  河北地域面积占京津冀区域的80%以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较大差距,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河北省建设任务重,投资是京津数倍;河北省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交通发展投资不足问题十分突出;河北交通建设要素约束十分突出,补充耕地指标短缺,建设资金紧张;交通重点项目审批时间延长,使得部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不能按时开工。
  建议:一是国家给予河北政策支持。参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政策,加大对河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力度。对河北纳入一体化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提供土地指标,调剂解决补充耕地指标。对建设单位自行补充耕地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补贴。
  二是将河北作为国高网项目经营权转让的试点省份,在全国先行先试。
  三是国家对河北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把交通一体化发展涉及到河北的省高网、普通省道网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层面规划。对太行山高速公路参照西部地区政策,在享受税收和年限方面给予优惠。
  四是修改完善交通法规政策。目前,《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了收费上限,如果到期停止收费,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建设将难以为继,一大批收费到期的高速公路管理养护也将失去资金来源,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公路法》作为公路行业的基本法,制定时间较早且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印迹,已难完全适应当前需要。建议国家对《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政策进行修改完善。
  农业篇 建立环首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案据:河北环首都共有14个县(市、区),包括保定市的涿州市、涞水县,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承德市的丰宁县、兴隆县、滦平县,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这14县(市、区)与北京接壤,既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又是首都的“菜篮子”、“后花园”。
  环首都l4县(市、区)自然禀赋较好,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很大;京津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为环首都l4县(市、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京津两个超大城市人口总量3500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以及对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涉农相关业态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首都密集的智力资源,为环首都14县(市、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l4县(市、区)推动农村改革的愿望强烈,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动力。以l4县(市、区)为主体,建立环首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加快环首都贫困带脱贫步伐,解决河北与京津的发展落差。
  建议:在环首都14县(市、区)建立环首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从国家层面对这些环首都地区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安排各项创新性政策在这里先行先试,在农业设施、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更多专项财政支持,把这一地区打造成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责编:薛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