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2期(总第204期)->新闻直击->在法院亲历“立案登记制”第一天
在法院亲历“立案登记制”第一天
 
◎李 林 王书画

  凌晨5点,天色未明,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田村山南路的王建已经起身。简单梳洗过后,他穿上一件绿色条纹的衬衫,带上早已检查过无数遍的起诉书和证据材料,推着轮椅,和十几位邻居一道,朝黎明中的公交车站走去。
  8点,闹钟刚响几声,徐泽文一把按掉,从床上爬了起来。这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大四学生刚刚结束假期。一早,同学们都朝教学楼的方向涌去,徐泽文却奔向校外,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离上班时间还有半小时,法官陈晓已穿戴整齐,在4平方米大小的立案窗口内坐了下来,等着第一波前来立案的人。
  此前,他们素不相识。但今天,立案登记制实施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几个人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有了共同的交集。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该《意见》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统一了全国法院登记立案工作,规定了实行立案登记制的范围、条件、流程等,要求符合法定条件的,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
  时间刚过8点20分,距上班时间还有40分钟,但海淀法院门口已有不少人。等待的人群中,王建一行人并不突出。和他们相似,来立案的人大多是家人、熟人一道,一小堆儿一小堆儿地聚在一起,手中拿着装满各种材料的公文包或是无纺布袋,交流着等会儿见到法官该怎么诉说自己的烦心事。
  “一大早就往这边赶了,坐了1个多小时的车。”和王建一同前来的女子拿出自己的起诉书,证据材料也是厚厚一叠。不过,她保护得很仔细,崭新的纸上没有一丝折痕。“我们知道今天是立案登记的第一天,专门过来提行政诉讼的。”
  徐泽文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志愿者。自2004年起,为了更好地服务诉讼群众,海淀法院立案庭和中国人民大学合建法律援助中心、合建法律援助窗口,海淀法院专门在立案大厅为他们设立了法律援助咨询办公室,为前来立案的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8点30分,徐泽文披上红色的绶带,站在诉讼服务大厅入口处。绶带上,“法律援助义务引导员”几个金字格外醒目,徐泽文一下子成了人群中的“明星”。尽管装扮并未褪去学生模样,但仍然不断有前来立案的人围住他。
  “小伙子,这儿哪里有复印的地方?”“我眼睛看不清,你能不能帮我写起诉书?”“我的证据在开庭之后才提交,还会不会有效?”面对一拨又一拨的咨询者,徐泽文跑前跑后,一上午都不得空歇歇脚。
  为了预防立案登记第一天可能出现的案件“井喷”现象,徐泽文说,海淀法院提前对志愿者进行了安排。除了提供咨询,还增加了引导服务。今天,徐泽文和另一名志愿者主要负责给当事人讲解立案流程,指引立案庭的位置,其余志愿者则坐在办公室内,为咨询者答疑。
  王建和邻居们也兵分几路,有人去领号,有人去立案庭探情况,剩下的人则在休息区等待。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来得足够早,但拿到手中的号显示,前面已经有50多个人了。
  “我们不知道今天是立案登记第一天,难怪人这么多,刚好赶上了。”另一位中年男子说。
  为了提高效率,大厅里还摆放着宣传展板,对登记立案的基本规定及办事流程、起诉状格式、各类案件诉讼须知、立案场所纪律等规定进行公示。导诉台上也放置着起诉状、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等文书样式,方便当事人当场书写起诉材料。
  陈晓早早地坐在第五立案窗口,还不到工作时间,一名女子已经推开了立案窗口办公室的门。
  2009年,陈晓进入海淀法院,此后就一直在立案庭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是一名“老立案”了。
  忙碌,是6年来这份工作带给她最直接的感受。
  陈晓的宝宝今年刚满两周岁,正是粘妈妈的时候。可是,一天工作下来,陈晓常常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经常哄着哄着孩子,自己却先睡着了。
  新的立案制度,让立案工作发生了新变化,陈晓感觉更累了些。
  “五一”前,她刚刚参加完法院组织的培训。从全面了解立案登记制,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陈晓和同事们做足了功课。
  “立案的门槛降低,来的人肯定也会比以前要多了。”尽管已经作好十足的心理准备,但陈晓还是被第一天的工作量“吓到了”
  “行政诉讼增加了差不多3倍。”陈晓说,以往,两个专门受理行政诉讼的窗口,加起来一天也不过一两件案子,但今天光自己经手立案的,就已有6件了。
  据海淀法院新闻办提供的数据,截至当天下午17时,海淀法院立案庭共接待当事人、代理人395人次,受理案件228件。
  “有些当事人就是冲着立案登记制来的。”陈晓说,之前,一位女士往法院跑了不知多少趟,但因为立案材料准备不全,不符合立案标准,一直没能立上案。法官几次说明后,今天一来,她就顺利立了案。
  “立案登记制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陈晓高兴,但整整一天,她的弦也是绷得紧紧的。
  “因为对我们来讲,要求也提高了。”陈晓说,立案工作不允许出现差错,而实行立案登记制后,会出现很多复杂、繁琐的案件,一些新类型案件也会增多。
  新制度一来,陈晓花在每个当事人身上的时间也要比过去长了。因为讲话太多,上午工作还没结束,她的嗓子就哑了,只能是压低嗓子接着说。但来立案的人多,办公室环境嘈杂,一位大爷听不清她讲话,还不断问她能不能大声点。
  “早上上班前还化化妆,但到了中午,头发也乱了,妆也花了。”陈晓笑了,几个同事也是在一起调侃几句,说什么“啥也顾不上了”“形象都没了”,然后稍作调整,又开始下午的工作。
  “但法律工作就是这样,是要有所牺牲的。”陈晓笑着说,自从有了孩子,更是顾不上收拾自己,洗澡的次数都变少了。下午6点多,立案庭的人渐渐散去。陈晓掏出手机,几个未接来电和短信总算有功夫回一回。
  忙了一天,她也总算能喘口气了。(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建为化名)


(摘自2015.05.05《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