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2期(总第204期)->法治故事->亲历北京第一次基层选举
亲历北京第一次基层选举
 
◎刘鸿樑

  我曾经是北京人民公安学校第八期学员。1953年,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8月,我被分配到崇文区选举委员会永定门外关厢选区工作组,后来又到海淀区选举委员会马神庙乡选区工作组工作,亲历了京城市民第一次行使自己的民主选举权利。
  我当年还不满18周岁,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工作组组长分配给我的任务是“看堆儿”。组长给我解释:“你的任务就是接听电话、抄抄写写,现在新名词叫‘内勤’,过去在老解放区就叫‘看堆儿’。”
  那时进入工作组工作,要参加北京市基层选举干部训练报告会。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从11月17日至11月25日一连几天,每次培训都要从永定门外大街派出所步行到中山公园。
  基层选举干部培训结束,我们分别在永外选区召开居民会,反复在人民群众中普及选举知识。后来,在老民警的带领下,我们俩人一组开始走门串户,按照选民登记的要求,要登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还有属相。这一带回民比较多,再加上我们这些还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我和派出所户籍干事蔡德润一块去回民老大爷家进行选民登记,事前老蔡一再嘱咐我注意事项。结果进门我就问大爷:“您老属什么?”老大爷回答:“我是属‘黑’的。”老蔡捅了我一下,小声说:“你先记下来。”我年轻好胜,脱口而出:“大爷,十二属相中没有‘黑’这一属相。”结果闹了大笑话。出了院门儿,老蔡对我说,回民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事先了解并尊重。
  选民登记完毕后,选民名单张榜公布。永外地区发选民榜那天,片内选民穿上新衣服,自发出门敲锣打鼓,像过节一样,争看选民榜,场面十分感人。
  当年每个调查登记站都有选民资格审查小组,在选民参与之下,负责审查选民资格,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当场填发选民证;对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也予以当场说明,并告知如有异议,可以向区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民对普选的这些程序十分满意。
  记得家住沙子口的一位选民对我说:“你们的工作做得真细。”
  当时,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依选举法可由各党派、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提出。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当年按照规定,采取自下而上的提名,第一次代表候选人提名,永外地区就提出100多人,选区工作组将名单印发给各选民小组,由组长几次召开选民小组会议,充分进行酝酿讨论,并听取选民的意见。最后,由选举委员会邀集各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进行协商,代表候选人名单在选举大会二十天以前发给各选民小组讨论,选举委员会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情况,按照多数选民的意见,提出代表候选人正式名单,在选举大会五天前向选民公布。
  永外选区工作组在区选举委员会的领导下,1954年1月下旬在公布代表候选人正式名单时,再次公布了选举大会的日期、时间和地点,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选民凭选民证进入选举大会会场,领取选票,填好后投入票箱。选区内选民积极踊跃投票,依然是一个选民不少,投票率占选民总数的100%。
  从1953年10月25日至1954年1月30日,我在永定门外关厢选区工作组一干就是三个月,其间的工作和生活是充实和愉快的。我们当时吃、住都在派出所,组织上号召我们,没有结婚的小青年无事不要回家,我当时没成家,所以星期天节假日甚至新年,都是在派出所里的选区工作组度过的。
  1954年2月14日,北京市郊区基层普选开始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又被分配到海淀区马神庙乡选举委员会工作。
  1954年3月30日,普选工作圆满结束。海淀区马神庙乡的老乡们敲锣打鼓来欢送我们。区选举委员会还派了一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回东岳庙的北京人民公安学校。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