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3期(总第205期)->法治锐评->“当官即不许发财”
“当官即不许发财”
 
◎杜高锋

  当官即不许发财,这句话不知多少有识之士说过,抗日英雄、革命先烈吉鸿昌将军的父亲的临终遗言就是这句话。吉鸿昌在父亲死后,为了不忘父亲的教诲,专门将这句话写在细瓷碗上,交陶瓷厂仿照烧制,发给所部官兵,嘱大家“每碗不忘”。著名的新加坡政治家,前资政李光耀也说过这句话,“你要当一名公务员,就不许发财;你要想发财,就去经商赚钱。”
  为什么众多有识之士将“当官即不许发财”作为人生信条和行动准则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当官就意味着手中有了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公权力,具有强制性,其本质是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这种权力如果用于谋求私利,就与其本质属性背道而驰。权力是把“双刃剑”,用以为公、运用得当,可以造福一方;用以谋私、失去控制,就会贻害社会。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在论述权力的特性时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论法的精神》)“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自由与权力》)我们说,一个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有了为人仰视、受人恭维、被人巴结、迫人行贿的快感;就有了锦衣玉食、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的享受;自然也就有了攫取钱财、中饱私囊的各种机会。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在所有使人类腐化堕落和道德败坏的因素中,权力是出现频率最多和最活跃的因素。”“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更多的权力,并且没有任何人愿意投票赞成通过一项旨在要求个人自我克制的条例。”
  历史证明,掌握这样那样权力的人一旦缺失了对权力的敬畏感,极易走向“权力犯罪”的深渊。河北省轰动一时的“李真案”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个35岁就当上河北省国税局局长的青年官员,曾因看到电影《焦裕禄》而泪流满面,曾因看到坐在地上割麦子的老人而慷慨解囊,却因看到一些高干子女倚仗父母的权力和影响做生意暴富,而衣食住行极为奢华时,就再也抵御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一步步走上了贪腐之路,从而走向了不归路。放纵欲望,使李真滑向犯罪的深渊。有个哲理故事讲得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人的欲望难免会在诱惑前蠢蠢欲动,因而每个人都应该给欲望加一把锁,尤其是掌握权力的为官者更要锁住贪婪的欲望。
  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一再强调用权要谨慎,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官者能否正确为官用权是最经常、最现实的考验。每一位为官者都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决不能把公共权力当作是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权力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毁灭,关键是掌握权力的人能否正确认识并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河南兰考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山东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福建东山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等应该成为每一位为官者的榜样。他们始终把权力当作对党和人民的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不是把权力当作满足私欲的工具,这样的领导干部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为官者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想做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做官。一步很短,一生很长。一步的差池,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药品检验研究院)

责编:白玲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