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灵的感动 |
|
◎陆京慧 |
勇气、责任、远见,这些最为优秀的人类品质,无论在繁华盛世还是烽火乱世,都能唤起人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力量,并最终创造奇迹…… |
古今中外有许多折射人性光芒的故事,它们被时光浸润出应有的厚重,至今读起来依旧让人心生感动,并引人回味。 先看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为统一六国、雄霸天下,广纳贤才,招揽了许多来自别国的客卿。公元前246年,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间谍到秦国,劝秦王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目的是想以此来消耗秦国的国力,以使秦国无力伐韩。工程修到一半,韩国的企图被秦察觉,一些秦国贵族借此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统统赶走,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原本是楚国人,后来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重用,拜为客卿,秦朝建立后,升任丞相)。李斯冒死站了出来,写了一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阐明古代五帝三王“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即,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的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最终使秦王收回了逐客令。文章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引为经典。历史证明,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斯也因这篇《谏逐客书》一举成名。后来,他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还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奠定了后来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格局。虽然李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存有争议,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以及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李斯当年写这篇《谏逐客书》是付出了极大的勇气的。秦王性情暴躁,无人敢否定他的旨令,况且,当时秦王已经不信任客卿,让他接受自己不信任的人的建议实属冒险。如果李斯建议不成反倒惹怒了秦王,那后果不堪设想。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与其放弃理想忍辱出走,不如背水一战。于是,李斯冒死进谏,这才有了传世名作,更使李斯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李斯唯王权是尊,畏首畏尾;或者是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明知决策者犯错误却不敢发声;或是站在一己私利的角度大发牢骚,秦王都不会改变决定,不仅李斯和一众客卿的命运会改变,而且,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恐怕要推迟不知多少年。这是何等异乎常人的胆识和勇气。更为可贵的是,秦王没有听信小人的离间,权衡利害,承认逐客令是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从而为后来实现统一的帝国梦做好了人才储备。这又是何等的远见、雅量和政治智慧。敢于承认错误,同样也是一种勇气。 在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民众是否应该勇于表达合理意愿、合法地反映利益诉求,决策者是否应该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今天的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得到些启示呢? 再看一个有关责任的故事。它发生在1985年的牛津大学。在一次安全检查中, 校方发现有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20根橡木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失去了支撑力,必须更换。但如此巨大的橡木很难找到。校长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告诉他,在300多年前,设计大礼堂的建筑师已经预想到横梁将会风化,为了解决后代将要面临的困境,早早就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大片橡树林。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当年牛津大学建筑工程师的墓园已经荒芜,他的骨殖也许已经风化,但我们却看到了他活着的责任和担当;建筑师的生命虽然终止了,但他的责任借助橡树的繁茂得以延续。 由此我想到,勇气、责任、远见,这些人类最为优秀的品质,无论在繁华盛世还是烽火乱世,都能唤起人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力量。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想当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土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据传,诸葛亮被葬定军山时,当地百姓无不失声痛哭,人们念其生前的为人,从而爱惜他的坟墓。在当地,还发生过四面八方的百姓捧土为他添坟的动人场面,也有过为了让他有一个幽静的安息环境,主动放弃生计不去山中采伐的动人故事。诸葛亮墓前的一副对联曰:“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可谓一个生动写照了。 人类对这些向善利他的精神价值的认同和推崇是不分国别、不分政治制度,也不分古今的。我们应该对这些精神价值给予更多的敬畏,并尽可能多地传递正能量。 如果我们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时多一些勇气和担当,就会少一些“举手代表”、“全票通过”;如果在工作中多付出一点责任、诚信,就会少一些庸政懒政、豆腐渣工程;如果在生活中多一些坦率和善意,人际关系将会恢复它原本的单纯,促使我们把精力和创造力用到有益于文明进步的方面,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感谢世间有那么多人格精神之美,让我们在顺境中得到自省和启迪,在逆境中得到心灵的温暖和慰藉。 |
责编:白玲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