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8期(总第210期)->公民之意->救助露宿街头者须法律兜底
救助露宿街头者须法律兜底
 
◎徐剑锋

  要让露宿街头的环卫工过上有尊严、幸福指数较高的生活,不仅仅是身份上的正名、人格上的尊重,还得仰仗法律与制度及时出手
  8月12日凌晨1时,南昌市渊明南路1号居民小区里一片漆黑。在该小区进门右拐处的水泥地上,蜷缩在竹板床上的朱木根,因为有些感冒,时常被周边的一点点动静给惊醒。谁曾知晓,这个59岁的汉子在环卫岗位上已经干了11年。而由于没有身份证难以找到住处,孑然一身的他已经在街头露宿了11年。(8月13日中国江西网)
  什么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环卫工朱木根给了我们一个最直观的答案,那就是露宿街头,而且持续了11年。这不仅是个人的窘境,也是进城务工者权利保障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折射。
  环卫工露宿街头,如果将之作为检验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的一张试纸,那么在人文关怀、公共管理等方面,我们确实还有诸多不足。有几个问题如鲠在喉:一者,没有身份证在城市生活处处碰壁,却不影响找工作、当环卫工,由此暴露出身份登记验证、外来务工者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究竟是哪个部门的防线失守了?二者,露宿街头11年,连日常巡查都可以发现的问题,环卫部门为何视而不见?救助站又咋会后知后觉?这无疑是当下救助制度存在的尴尬——一些地方依旧停留在“不饿死人”“不冻死人”的粗放阶段,因而没有关注朱木根这样的人;三者,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进城务工者,为什么没有资格在城市寻求到一方立足之地?
  于是,对朱木根露宿街头11年的解读是多维的,譬如社会温情的欠缺、城市管理的懈怠、对环卫工的关爱不够……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格尊严欠缺的最现实问题。
  这是谁也无法规避的现实:环卫工虽被誉为城市美容师,但却属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在权益保障方面往往也是处于低谷。累了坐在路边打个盹儿,吃饭时间到了窝在墙角处扒口饭,这样“一直在路上”的生存状态,怎不让人感到心酸?而且,在高危的工作风险中,一旦发生任何闪失,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生活会遇到很大困难。前几天,西安多名超65岁环卫工人被突然辞退的消息,就引发了网络热议。
  露宿街头,终非常态。可以预见,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后,朱木根“住有所居”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只是,露宿街头者又何止朱木根一人,如果离开了尊严意识与平等情怀,并且不能从权利与福利两个方面对等地接纳每一名进城务工者,这样可悲可叹的遭遇很可能无法消弭。
  要让露宿街头的环卫工过上有尊严、幸福指数较高的生活,不仅仅是身份上的正名、人格上的尊重,还得仰仗法律与制度及时出手。归根结底,人文关怀与公共责任必须成为法定底线,这样才能真正构筑起关爱环卫工的坚实屏障,而不是等到出现街头露宿之殇时才后知后觉。


(摘自2015.08.14《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