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21期(总第213期)->协同发展“京津冀”->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 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 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产业篇
 
◎王 玮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可以说是今年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于河北而言,守着京津这个区位优势的“金饭碗”,却存在着“环首都贫困带”,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经济质量与京津存在较大差距。毗邻而居的河北农民和北京农民,或许在一路之隔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差距,更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
  当前,河北省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要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硬任务,又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防止换挡失速,仅靠河北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
转换思维方式看产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统筹协调,实现京津冀区域共同发展;是如何搭建一个平台,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天津加快发展、河北实现跨域式发展,最终达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在这种情境下,河北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思路,即:从以往寄希望于京津对河北“输血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厘清河北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准河北经济发展的发力点,提高自身“造血能力”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纲要来看,很多困扰京津冀发展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在纲要中有了初步的破解思路,可以说蓝图已逐渐铺开。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个时代命题?是把发展思路停留在工业发展时代还是追寻互联网的思路,去探寻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如果说,珠三角的发展因生产链条的环环相扣,成为链条型紧密协作式的发展。那么,纲要中提出的,明确京津冀的定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像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格式发展方式。
  纲要对河北的功能定位予以了明确: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视自身面临的困境,找到破解之路。
  产业协同发展河北面临的困境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求立足产业分工和协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按照资源互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原则,着力理顺产业发展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从产业发展现实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一直是河北产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河北再想通过发展能耗型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已不可能。对于这些传统产业,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改造,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升级,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人才拥有率来看,河北与京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2013年河北每万人中R&D人员数仅相当于北京的11.8%、天津的19.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36.9)的一半;河北万人专利授权量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仅相当于天津的14.7%、全国平均水平(9.03件)的27.7%。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河北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迈进。
  从第三产业来看,现代服务业是河北的一个短板。河北2013年服务业占整个GDP比重35.5%,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这样的经济结构显然与河北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第三产业不振带来的局势的严重性甚至比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更甚。
面对机遇河北在行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举措。它将带来巨量投资,也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京津冀三省市的产业格局,为河北产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就落实好规划纲要,促进协同发展工作作出部署。
  为加快补齐短板,河北正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定位,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与推动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是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4月3日,北京现代的第四家整车生产工厂在河北沧州经济开发区动工开建。这是北汽集团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开端,也是沧州市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优势,依靠创新促转型的重大举措。8月6日,“河北省重大项目产学研对接洽谈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国内外29家科研所、65家高校的300名专家、学者齐聚石家庄。此次洽谈会有众多科研成果参会,其中北京281项,河北172项,天津89项,基本涵盖了河北主导产业。
  二是精准定位,以高新科技打造地方品牌。1月19日,京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石家庄举行。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渤海新区,京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获得率先突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着力打造引领京津冀、辐射全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吸引了阿里北方云、中国教育云数据基地等7个大数据、云计算项目入驻,5年后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千亿元。
  三是精准承接,促高新技术项目及人才引进项目落地。3月20日,河北省廊坊市政府在京举办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合作对接活动。对接会重点突出廊坊与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与对接,充分利用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资源,吸引更多电子信息企业投资落户,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打造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示范区。河北还引进了多个版本的“中关村”。“秦皇岛版中关村”是分园,用“442分税”政策,实现北京研发秦皇岛生产,吸引5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落地。“保定版中关村”是中关村京外首家创新中心落户,开张伊始就引来14个北京科技企业。“石家庄版中关村”作为中关村海淀创业园下属3大孵化基地之一,北京金种子创业谷石家庄众创空间落地,将成为河北最大的科技孵化器。
  四是打造载体,促进京津冀产业协作链。6月16日,首都文化产业协会、天津市文化产业协会、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共同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会框架合作协议》,提出通过信息共享、活动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形式,为三地文化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发展平台,助力文化产业发展。7月16日,京津冀三省市1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18家发起单位签署协议,成立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共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搭建信息交流、项目对接、投融资等服务平台,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
  从上述河北产业协同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河北在医药、电子、科技、文化、汽车、物流等多方面与京、津开展了合作,为全面推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河北集成应用、孵化转化,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支撑。
协同发展新机遇下的思考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河北省以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上半年从京津引进项目2697个、资金147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和46.3%。成绩是显著的,但作为一个长期战略,河北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是如何发挥政策的放大效应?对于河北来说,承接京津转移出来的产业,并非全部目标,两地能够转移到河北的企业毕竟有限,对河北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也必然有限。更重要的应该是,充分利用协同发展这一机遇,让政策效应最大化,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机遇优势,吸引国内外更多企业落户河北。
  二是传统产业怎么办?河北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不要传统产业,或者把传统产业弱化,而是使这些产业也能拥有发展空间。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推动钢铁、水泥、玻璃、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不断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带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造发展新优势是一个深度考量。
  三是怎样理顺产业一体化机制的“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协调发展,须采用有效的“负面清单制度”。尽快建立京津冀全区域的市场标准,以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推动整个区域的配置效率成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是如何把自己嵌入整个链条中?在互联网时代,经济的发展方式,或许更类似于天猫式的发展。在搭建好的开放式的平台中,凭借着精准的定位,经济个体与其他个体在联接中实现扩张式发展。这种发展,更近似于网状结构,各个节点在选择好联接路径后,快速扩张,飞速发展。用互联网+的方式,把河北的经济发展,嵌入到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链条中,嵌入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链条中,我们会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
  长三角、珠三角当今的成就不是一昔之功,而京津冀的一体化也不会一蹴而就。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我们不能寄望于一纸纲要出台之后,短短几年就初现成效。反而要以更理性更客观甚至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徘徊甚至阵痛。对于河北产业的发展而言,河北承接了京、津的部分产业转移,但与之同时转移的是技术、人才与理念。产业转移或许对河北而言是GDP几个百分点的变化,但或许推动河北最大变化的恰恰是技术、人才与理念所带来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