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21期(总第213期)->协同发展“京津冀”->创新四种机制,消除“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
创新四种机制,消除“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
 
◎牟永福

  “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是京津冀地区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要解决这种“周边塌陷”顽疾,彻底消除“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去谋划、以创新的举措去推进、以创新的机制去落实,推动“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地区以更高增幅、更快增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创新京津冀区域性扶贫协调机制
  首先,协同制定“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地区发展规划。要突出比较优势,鼓励分工与合作,以区域为单位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重新构建京津冀都市圈产业格局。要明确产业分工,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北京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承德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产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都市圈的核心地域,带动外圈的发展。要加强京津冀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的战略规划,加快唐山、石家庄、承德等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挥他们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打破行政界限,突出连片跨区域合作。在市场动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下,环京津地区与京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之间的合作。“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区域治理应以实现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为治理目标,将区域治理模式与政府职能转型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一种多种利益集团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整合资源,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调控不足的区域治理体系。
  再次,针对贫困群体的流动性特征,建立跨区域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打破,交通、通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务输出政策的不断推进,贫困突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呈现跨区域贫困现象,只不过贫困的形式由农村贫困转变成了城市贫困或其他形式贫困,但受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其贫困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由于贫困群体动态变化性,当前以省为单位的贫困户瞄准机制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开展跨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必将成为今后扶贫的又一突破口。
创新京津冀区域性扶贫合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产业融合的减贫传导机制。一是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两个对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延伸型产业对接。二是利用区位和生态优势,促进交叉型产业融合。坚持“抓龙头、带产业,重特色、强基地,上规模、带农户,有市场、保增收”的产业化扶贫思路,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个特色产业,形成带动增收效果明显的产业区、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筑牢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三是积极搭建承接平台,迎接北京产业和人口“两个转移”。
  其次要建立人才支撑的减贫带动机制。“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应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扶贫解困提供“智力”保障。一方面,京津可以有效弥补“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人才科技的不足。另一方面,河北可以为京津提供优质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再次要建立交通网络的减贫动力机制。继续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打通贫困地区内外交通大通道;集中力量完善贫困地区连县、连乡、连村交通网络建设;集中力量提高贫困地区客货运输网络和水平,架起贫困地区通往市场、发展经济的桥梁。
  最后要建立金融资本的减贫杠杆机制。一是要广泛设立村镇银行,创新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模式。同时,要鼓励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学习北京农商行的涉农业务模式,推进“乡村便利店”和“乡村自助店”建设,改善农村居民基本金融服务。二是要成立土地银行、发行土地债券,开展农地金融试点。建议河北省政府与农发行总行积极协调接洽,在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相关分支行内部设立“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部”,开展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在河北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设立“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办理处”,与“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部”相配合,负责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等具体业务。同时,以土地作为抵押品,发行土地债券。
  创新京津冀区域性扶贫补偿机制
  创新京津冀区域性扶贫补偿机制应是直接补偿与间接引导扶持相结合的“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发展权补偿,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共赢。
  首先,率先进行水权交易试点。责成海河水利委员会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各行政区的初始水权,建立水务市场,然后组织专家测算京冀交界断面的水量、水质和水价标准。以水量、水质和生态服务为依据,探索建立生态受益区向生态服务区合理付费的生态补偿机制。
  其次,建立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和维护基金。由受益城市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如0.5%),补助在城市上游建设风沙源防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屏障建设和维护工作经费支出。
  再次,继续执行水库移民扶助政策。为妥善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建议中央继续执行从水库供水水费和水电站上网电费中提取15%用于扶植移民的政策。同时,京津冀和各市劳动部门应加强协商,制定大城市优先培训和接纳环首都山区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使之成为生态移民的配套政策。
  最后,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丰富生态补偿方式。要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评估体系,实现生态补偿标准的动态化和综合化;要丰富生态补偿的方式,在税费减免、转移支付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探索以培训代补偿、以工作代补偿(北京、天津提供工作岗位)、以投资带补偿、以合作带补偿、以市场带补偿等方式。
  创新京津冀区域性扶贫联动机制
  我国“行政区经济”的问题由来已久,行政壁垒的存在既无法实现都市圈区域统筹规划,也无法彻底消除“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现象。因此,构建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扶贫联动机制,最大限度消除区域行政壁垒对形成区域性扶贫格局的强效锁定,降低行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交易成本,是“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需求。
  解决“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问题不能仅靠外部支持,还需要贫困带各个地区之间进行联动,充分利用合作手段达到共赢目的。
  地方政府协商。贫困带政府之间通过多边协议、区域经贸洽谈会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协商,共同开发地区经济。在协商内容上,主要针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合作、跨区污染治理等内容开展对话,从而使各个地方政府共同解决难题。
  环境共同治理。建立区域构建生态屏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构建西北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加强风沙源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首都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加强水源上游排污项目的管理,提高水源涵养区的林草覆盖率。赤城、怀来、涿鹿、丰宁等山区县大部分属于生态敏感区和较敏感区,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共同治理机制,改善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产业联合发展。借鉴衡水的经验,以构建产业扶贫服务合作组织为载体,“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各县区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成立“产业扶贫服务一体化合作组织”,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构筑区域扶贫产业经济圈和经济带,走出一条合作化开发、一体化扶贫的新路子。

  (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

责编: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