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21期(总第213期)->他山之石->督办十年铸辉煌
督办十年铸辉煌
——河南省内乡县人大常委会助力教育发展纪实
 
◎王富君 徐盛敏 张忠姣

   今年,在河南省内乡县,有两件让全县人民津津乐道的盛事。一是在今年的高考中,该县的各项指标在南阳13个县(区)中均居前列,本科上线率位居各县第一,这是连续5年来所保持的位次。5年间,内乡县共为全国各地、各级本科院校输送优秀学生1.3万余人,专科学生约5000人,升学率达95%以上。二是内乡高中新区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一年级40个班的新生顺利入驻,圆了广大莘莘学子的求学之梦。提及这几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曾任县教体局局长的孙君庚不无感慨地说:“没有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内乡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监督发力, 直逼政府撤销不适当决定
  常言道:“教师有明天,教育才有未来。”然而,2004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在对全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视察调查时却发现,近10年间,全县义务教育段几乎没补进一名大专以上的教师,个别补进的还都是本县自己培养的中专自费生。因为教师补充极少,加之教师退休等自然减员,导致义务教育段的教师不仅匮乏,且严重青黄不接。视察组一行在全县8个乡镇32所小学、8所初中看到的全是50周岁以上的老教师,且各校都没有体、音、美、英专职教师;在任的每位教师平均要教5门课程,且多是一至四年级的复合教学模式。有的英语老师一个人要负责几所学校、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只得骑着摩托车往返穿梭在各校之间,从早到晚忙得焦头烂额。初中教师的年龄结构稍好一点,但也都在40周岁以上。就是这样的现状,县政府却明确规定:“从2002年开始,10年内初中以下的教师严格执行只出不进”的原则。其理由是“全县教师超编1000多人。”
  为了尽快扭转局面,督促政府撤销不适当决定,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视察调查组的报告后,要求县政府向常委会说明义务教育段不补充教师的原因和理由。2004年9月至12月,短短四个月时间,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三次听取政府专题报告。第一次报告,县政府只提教师超编压力,回避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实际现状,县人大常委会没有通过,并要求政府重新研究。第二次报告,县政府只同意每年选调100名大学生进义务教育段任教,县人大常委会对县政府的答复仍不满意,责令其再研究、再报告,并明确强调“如果再次报告还不能令人大常委会满意,届时将启动质询程序。”县政府第二次接到县人大常委会“抓不好教育,不仅愧对子孙后代,甚至误国误民”的审议意见后,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县长办公会研究后,决定组织财政、人事劳动、编办三部门的工作人员140余人到全县16个乡镇的447所初中、小学对现有的在岗教师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摸底结果与人大视察的情况完全一致。于是县政府才下决心撤销了“只出不进”的决定,在2004年12月底的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郑重表态:“从2005年开始,每年按实际调出、退休、死亡人数补进教师。”2005年第一批选调的200名优秀大学生开始充实到基层教育一线,至2015年全县共选调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2500余名,分配在各乡、村学校。这些年轻有为、专业配置合理的优秀教师为内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活力,为内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监督给力, 促使教育不断扩规发展
  教师问题基本解决了,可学校规模不大,面貌陈旧问题仍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城区内的校点布局、学校规模、硬件建设等一直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2010年前,一个8万多人口的县城区,只有1所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远远满足不了城区内适龄孩子就读的要求,再加上农村适龄入学的孩子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区,导致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是“超大班”,每间学生宿舍住12~16名学生不等。2005年,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金等和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共13人联名提出“抓紧把城区教育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适应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的代表建议。该建议从初中、小学的布局、学校的规模、适龄孩子入学难等问题阐述了城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严重性和发展城区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县人大常委会立即把这一建议作为当年的“重点建议”予以督办。
  政府接到该重点建议后,一边组织人员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考察,寻求投资商家,一边组织人员论证制订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在2005年的代表建议办理报告会上,县政府重点向人大常委会汇报了“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把老校的改造、扩建和新校的校点布局、建设规模都作了较详细的安排。
  按照规划要求,2010年前政府把城区内的4所小学和1所初中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扩建,改、扩建后,使原来只能容纳近1万名学生的几所老校容量增至近2万名。另外又把原来只能容纳不到1000名学生的城关镇初中改造升级为“内乡实验初中”,改建升级后的内乡实验初中,被省教育部门树为“初中典范”。2011年,由江苏一家企业投资2亿多元的“菊潭中学”开始招生;2012年、2013年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内乡第五小学”、“内乡第六小学”投入使用,无论是规模还是教学设施、学校环境都达到了目前的领先水平。
  城区义务教育段的水平上去了,县人大常委会又把目光盯在高中教育的发展上。全县70万人口,高中只有4所,其中有3所还是在乡镇,由于各方面原因,3所中有2所常年招生情况并不理想,真正能够被群众看好的内乡实验高中,每年招生规模均在2300人左右徘徊,因为规模有限,把很多向往继续求学的孩子拒之校外,让他们过早地走向了社会。为此,内乡县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深入各乡镇调研,征求群众的意见,2013年县人大常委会把调研报告转给了县政府,“建议政府尽快扩大内乡高中规模,或新建一所高中”。县政府组织人员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寻求投资合作办学。经过努力,一所由北京援建、企业和县政府共同投资2.5亿元合作创办的“内乡高中新区”于2014年奠基动工,规模为90个班,可供5000个学位。2015年9月1日,一期工程顺利完工,40个班级的一年级高中新生兴高采烈地走进了高中新区的大门。
  十年间,内乡县人大常委会共听取政府关于教育发展方面的报告达13次,专题视察调研11次,其中高中新区从考察论证到新生报到,专题听取报告达4次。内乡的教育事业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变化,让全县人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为千千万万学子的前途铺平了光明的道路。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仅2011年至2013年就投入94804万元。由此,内乡县也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当地群众纷纷说:“县委、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的成效我们忘不了,人大监督支持的功劳更忘不了。”
  今年7月中旬,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到内乡视察调研教育工作时,对内乡县人大监督、支持教育工作的成绩竖起了大拇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发挥的真不错!”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