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楚汉相争胜败的两个建言 |
|
◎易水寒 |
爆发于公元前206年至202年的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这次战争的胜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邦关键时刻采用的两个关键建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建言。韩信于公元前203年十一月尽平齐地以后,想在齐地为王。于是派人给刘邦送信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而且南面紧靠楚国,我想在齐国当个“假王”以镇抚之,请你考虑。刘邦看到韩信要求称王的信后,大骂:“我被困于此(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困于荥阳),日夜都想着你来给我解困,你却想当起王来了!”张良、陈平听到刘邦这样说,马上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然后附在他的耳上说:“凭韩信的本领,以及他掌握的军队实力,你能禁止他为王否?如果不能禁止,不如干脆封他个王,以防他生变。”刘邦听张良、陈平这样一说,恍然大悟,然后又复骂:“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个真王,何必当个假的!”于是让张良操印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听张良、陈平之言立韩信为齐王这一招棋为什么重要?皆在于韩信有关楚汉相争的胜负。韩信平齐地之时,楚汉相争已进行三年,双方打得如火如荼,损失惨重。韩信支持刘邦,刘邦胜;韩信一旦背汉归楚,支持项羽,项羽胜。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正如《资治通鉴》所言:“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蒯徹说韩信)也就是说,倘若刘邦不听张良、陈平之言立韩信为齐王,韩信一旦自立或背汉归楚,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话,楚汉相争谁胜谁负的问题就得另说。何以这样说?因为当时武涉、蒯徹二位说客正在劝韩信或自立为王,或背汉归楚,韩信虽然表面上没答应,但“至为犹豫”。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呢?情况就不一样了,韩信至少不会在是否能当齐王的问题上胡思乱想了,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再“自立”或背汉归楚了,这对刘邦战胜项羽是至关重要的,刘邦在立韩信为齐王问题上的“能听”,可以说为他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建言。公元前203年秋八月,项羽自知少助,加之军中乏粮和韩信进军击楚,心中至为忧虑。于是借着刘邦提出归还被项羽俘虏的老爹及妻子吕后的机会,“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中分天下后,项羽把俘虏的刘邦的老爹及吕后归还给了刘邦,然后履行约定,“率军解而东归”。而刘邦阵营却另有打算,张良和陈平又建言,曰:“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劝刘邦迅速率军追击项羽。刘邦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言。正是这次追击,决定了楚汉相争最后的胜负,也决定了项羽的生死。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率军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固始县),本来刘邦和韩信、彭越约定在此汇合围剿项羽,但因韩信、彭越误期反而被项羽杀了个回马枪,“楚击汉军,大破之”。无奈之下,刘邦又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分析了韩信、彭越不能按期赴约的原因是因为没得到封地的缘故,于是提出给二人封地。刘邦于是按张良的意见,“取睢阳以北至谷城封彭越,从陈(今淮阳)以东至于海并齐旧地,尽以与齐王信”。韩信、彭越得到了封地,“皆引兵来”。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下数行;左右莫能仰视。”某夜,项羽率八百骑“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骗)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军追及之。”史籍的这一记载说明,由于韩信、彭越等加入对楚作战,楚汉两军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上的逆转,项羽已濒临失败的边缘。 “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南方谓船靠停岸边曰檥),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意谓吕马童是故人,曾有德于我,我自刎送给你人头报答你)。’乃自刎而死。” 读以上项羽临终时的史料,给人以“失败亦丈夫”、“失败乃英雄”的悲壮。“项羽位虽不终”,但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似乎比胜利了的刘邦还要光鲜。四年的楚汉相争,刘邦几次成为项羽的囊中之物,项羽或因妇人之仁没杀他,或因其伪诈刁钻跑掉。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本是楚汉间的约定,项羽执行,“解而东归”,刘邦却不执行。待到无力回天时,宁肯悲壮死,也不苟且活……在项羽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慷慨悲歌义士的形象。 项羽临死都没找到失败的原因。临死都认为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项羽的悲剧。 对于项羽之死,《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从司马迁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也是正面的,是持肯定态度的。 楚汉相争,汉胜而楚败,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多多。在我看来,汉之所以胜,主要有两条:一是刘邦“能听”。也即是说能听取不同意见。立韩信为齐王,不是刘邦的本意,而是他听了张良、陈平的意见,其结果调动了韩信的积极性;鸿沟为界后,追击项羽,也不是他的本意,也是听了张良、陈平的意见,正是这次追击,决定了项羽之死。二是“能用”。即能用人。刘邦用人没条条框框,唯才是用。他可以把韩信直接拜为大将,也可以把在家有“盗嫂”名声的陈平拿来为我所用,安排到重要岗位。用陈平时,了解陈平底细的人不服气,找到刘邦,说他在家偷过嫂子,刘邦听到后哈哈大笑,说“我用的是人才,不是他偷嫂子”。继续重用陈平。就是这位陈平,“六出奇计”为刘邦战胜项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建立汉朝立下了大功。关于能用人、会用人这方面,刘邦自己也引以为自豪。平楚之后,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就“汉如何得天下,楚为何失天下”的问题让诸将进行了一次讨论。高起、王陵说:是陛下让大家攻城略地,让大家得到了利益,所以得天下。项羽则不是这样,“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针对高起、王陵的话,刘邦说了如下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段名言可谓是对楚汉相争胜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
责编:王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