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3期(总第205期)->探索研究->大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大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沈 小 平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这既是对聚焦“四风”问题、加强作风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进一步落实从严治党任务的新要求。只有永不停顿地抓好作风建设,着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党员干部走为民务实清廉的正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骨干。
  一、不良从政环境的表现
  总体上来说,随着中央推进作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前干部队伍的从政环境是良好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好、思想作风正、执行能力强、工作政绩显著。同时,从政环境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仍有一定市场。
  一是“能力不如关系”的“小圈子”。领导干部有正常的人际交往,生活中也有老乡、同学、战友等不同的“圈子”。问题是,正常交往不等于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小团体”,讲感情不等于徇私情。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建立“老乡圈”,“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模糊了是非概念和原则底线,却达成了“资源共享”的同盟共识;有的形成“同学圈”,参加学习培训把主要精力花在“联系联系”上,互相吃请、拉拉扯扯,利用职权彼此提供方便。他们以“小圈子”为界线,“圈子”内的兄弟,什么事都好说、好办;如果独善其身、不进“圈子”,遇事时就没有帮腔的“靠山”、“哥们”,甚至处处受阻受压。于是,在一些地方,干部晋升提拔,很多人首先想到如何利用关系,至于个人有无能力、能力大小并不重要。
  二是“老实人不如投机者”的“逆淘汰”。一些干部注重埋头做事、不善声张“造势”, 不好拉拉扯扯、吃吃喝喝,往往“人脉”不广。这些干部专注干事不会来事,讲原则不懂圆滑,往往还会得罪人,民主推荐时得票不多,不但不能被提拔重用,反倒成为被挖苦嘲讽的“另类”。而一些投机钻营者,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为了个人私利和仕途升迁捞资本、做虚功,拉帮结派、拉拉扯扯,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在有些地方的官场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坚持原则的干部不适应环境被淘汰,作风不正的干部投机取巧却得到提升的“逆淘汰”现象。
  三是“程序不如形式”的“程序空转”。程序是规范工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制度安排。但一些领导干部把程序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实现“程序空转”,或者表面上走程序,暗地里搞见不得阳光的东西。比如,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都是按公开程序、有监督机关全程监督进行招投标,但事实上这其中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仍然触目惊心。又比如,选拔任用一个干部,都需经过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环节,这些环节就是“程序”,而且是必经程序。但有的形式上走“程序”,实际上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有的表面上走的是正常程序,实际上搞的是“暗箱操作”。
  四是“干的不如看的”的“空谈病”。一个干部只有多干事、干成事,才能为群众和组织所认可。有这样一种人,缺乏事业心、责任感 ,“混”字当头、得过且过,不想作为、不会作为,不仅自己不干事、干不成事,还见不得别人干事,更受不了别人干成事。他们对干事的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对能干事、干成事之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冷眼相看、恶语相加,竭尽讽刺挖苦、造谣诬陷、打击中伤之能事。问题还在于,由于那些一心干事的干部在工作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差错,有时难以得到及时提拔,而那些专门搞小动作、热衷于琢磨人的人,因为不干事也就很少会在工作上出现差错,却八面玲珑、仕途顺利,有时就出现“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不正常现象。
  五是“报忧不如报喜”假话风。敢于说真话、如实反映情况,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底线。一个时期以来,在个别地方报喜不报忧、报忧难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时,讲成绩、讲好的方面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对问题和缺点则轻描淡写、讳莫如深;有的只报喜、不报忧,对问题层层截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有的上级领导干部到基层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只表扬,不批评,全是溢美之辞,即使发现问题,也要说几句好话,以赢得某些下级廉价的好感。报喜得喜,报忧得忧,“报忧不如报喜”自然就会成为一些干部的“理性选择”了。
  六是“栽刺不如栽花”的好人主义。在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有的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班子表面上维持一团和气,出了问题掩着、盖着,民主生活会上你好、我好、大家好,谈成绩的多,提出批评意见的少;有的怕丢选票,宁可得罪工作,也不得罪“朋友”,宁伤原则,不伤感情;有的领导对下级该公开批评时,却包着、护着,不了了之;而下级对上级则投桃报李,随声附和,抬着、捧着;同级之间,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知这个干部不咋样,只要与自己没有利害冲突,有上级组织来考察,说优点一大堆,说问题轻描淡写,做顺水人情,当“好好先生”。
  七是“拼搏不如拼爹”的裙带关系。时至今天,封建社会“封妻荫子”的腐朽思想仍有市场,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领导干部不乏其人。有的领导干部钻政策空子曲线调动亲属进公务员队伍,有的另辟蹊径通过“党外路线”安排子女进班子,大搞以权谋私和裙带关系。当前,比较突出的是“火箭提拔”的“官二代”现象。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火箭提拔”的“官二代”,其选拔规则和程序都解释不清,个人履历要么残缺不全,要么干脆不公开。
  八是“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一些领导干部想方设法“策划”、“包装”自己,以引起领导注意。有的做戏做秀不做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把口号当成绩,把准备做的说成已经做了,把布置的说成落实的;有的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热衷于抓“典型”、做“盆景”,面上热闹、内里冷清;有的不顾长远,不重视基础性工作,而是急于出政绩,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有的不尊重民意,“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凭主观臆断瞎指挥,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由于这些官员善于作秀,会制造轰动效应,往往比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干部更能引起某些领导关注,升得更快。
  二、不良从政环境产生的原因
  不良从政环境的产生,既有领导干部思想品质方面原因,也有党组织对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原因;既有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也有党内生活不严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一是理想信念缺失。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讲原则、不守规矩,逃避责任、明哲保身,经不起考验和诱惑,成为不正当社会关系的编织者,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武装,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甚了了;有的革命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是“现实”;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缺乏高尚情操和健康精神生活,迷恋于求神拜佛;有的对金钱顶礼膜拜,谁给钱给谁服务,成了大款老板的“办事员”。这些都是滋生不良从政环境的思想根源。
  二是监督管理松驰。领导干部生活在从政环境之中,又是从政环境的营造者。从政环境方面的问题,与干部的管理监督有关。目前,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失之于软和宽,责任不清,赏罚不明。有的只重视抓两头,对表现优秀的班子和干部强化激励、重点使用,对少数贪污腐化的干部严肃惩处、以儆效尤,但对那些表现既不“出色”、也不“出格”和“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干部,过于宽容、放任自流。由于约束性的、刚性的纪律成了“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必然助长一些干部“谋人不谋事”、投机取巧的心理。同时,还会挫伤那些敢抓敢管、埋头干事、开拓创新干部的积极性。
  三是用人风气不正。党管干部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但党管干部不是一把手管干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 “家长制”、“一言堂”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法治观念淡薄,在用人上作风武断,不讲民主、不讲程序,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推荐干部“先入为主”,讨论决定干部“引导发言”,甚至压制不同意见,强行通过干部任免事项。正因为存在“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情况,集体决定流于形式,诱使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将“找靠山”、“站好队”奉为“升官秘诀”,不是把心思用在干工作、创业绩上,而是用在琢磨领导心理、喜好,以及如何编织关系网,铺设升官之路上。
  四是党内生活不严。有的地方存在党内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本来很好的制度成了摆设。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就像鸡毛掸子打屁股不痛不痒,有的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有的领导干部漠视党的政治纪律,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等等。党内生活不严,必然导致党组织软弱涣散、纪律松弛,关系学、钻营术、小圈子盛行。
  三、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对策
  从政环境是一个地方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从政环境好,可以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反之,则会涣散人心,败坏风气,滋生腐败。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既需要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我做起,齐心协力,率先垂范,又需要严肃纪律、完善制度,共同培育和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强化思想教育。治标必先固本,本固才能药到病除。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宗旨意识、党纪政纪、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政治定力,切实做到对党虔诚、笃实、专一,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补足精神的钙,把迷失的心拉回正轨,坚守正道、弘扬正气。
  严明党的纪律。只有严明党的纪律,才能为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筑牢重要屏障。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坚决执行纪律、切实维护纪律,确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满不在乎、不以为然者要敲敲警钟,对置若罔  闻、敷衍塞责者要督促整改,对阳奉阴违、顶风作案者要严惩不贷。领导干部要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致力于把党组织锻造成为纪律严明、团结有力的坚强集体。
  坚持正确导向。如何选人用人,历来是反映政治生态的风向标。要树立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要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多琢磨怎么干好事、干成事,把干部队伍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当前,要认真执行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更加突出理想信念,突出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突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突出道德品行、作风修养,突出正确的政绩观,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大对人选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科学发展实绩、作风表现、廉政情况的考察,对于那些做嘴皮子有功夫、实干无能力的干部,一门心思想升官、不择手段谋位子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和重用。
  加强作风建设。好的作风是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标志。作风建设贵在“常”“长”二字,必须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坚持不懈反“四风”、树新风,不断清除影响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紧持不懈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机关和干部作风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奋斗的政治环境,是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以严格的党内生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一把手”要带头发扬民主,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克服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继续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编好制度“笼子”。制度建设是政治清明的根本途径。用制度的笼子“关住”权力,建设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是形成好的政治生态的关键。干部要做到正确、规范使用权力,仅靠自律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制度建设科学配置权力。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尽最大可能挤压腐败发生的空间,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责编: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