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3期(总第205期)->代表之声->代表建议促民生改善
代表建议促民生改善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省代表团代表建议选萃
 
◎辰 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河北省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代表职务,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养老、农业发展等民生问题的代表建议。
  高瑞华代表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高端创新型人才,也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当前,河北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教育要转型,要站在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高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教育也和经济一样,到了转型的关键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就是突破口。
  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好“三个对接”,破解职业教育招生难、成才难、就业难的瓶颈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坚持专业围着市场建、人才围着需求跑,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推行引企入校、前校后厂等模式,鼓励优质学校、企业,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合作办学,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因素参与办学并享有权利,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教集团,使办学更贴近产业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用人需求对接。要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在课堂上课、注重理论知识的普高办学模式,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做到实践内容多讲,理论内容精讲。特别是要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教学课程改革,根据岗位需要把最关键的技术教出来、练出来,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拟教学、一线试训等形式,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水平和职业素养,确保学生入学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迅速成长为技术能手。同时,加快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制度。
  郭淑芹代表建议——
  整合医疗资源发展医养护一体化养老产业
  老年人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随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痴呆等发病和致残几率增高,尤其是不断增加的空巢家庭、高龄老人、孤独老人、病残老人,对我国专业化的养老护理服务提出了庞大需求。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投入不足,结构单一、功能泛化、效益低下,迫切需要建设发展医养融合一体的养老养护机构。
  建议:
  一、充分整合卫生资源,多建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结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综合实力较差的公立医院改制并引进社会资本改建为具有慢性病、老年病康复保健服务功能的养老托管机构,解决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问题,分流综合性大医院中部分康复病人,满足一些长年卧病在床需要特护和出院后需康复治疗的老人需要,减轻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完善老人医疗保障服务系统。
  二、推动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产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多数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又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一部分,促进首诊在基层、按需进医院,全专结合、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核心,以居民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居民家庭签订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逐步实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精细的医疗服务。
  哈明江代表建议——
  支持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观光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跨越第一、二、三产业的新型业态,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农业第四大产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以河北为例,目前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但还存在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受到体制机制限制、区域优势下的行政分割与利益差异瓶颈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等问题。
  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建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体,出台针对河北省的“区域平等合作指导建议”,弱化边界村镇间政策的不平等、区域合作间利益不平等现象。
  二、加强资金支持。建议国家专门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编制规划、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示范创建。整合农业产业资金开展共建,集中力量向休闲农业倾斜。
  三、创新休闲农业用地机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方式,促进各类分散闲置土地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集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信贷扶持力度,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国家级五星级休闲农庄,应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信贷扶持范围优先给予支持。
  五、实行税费优惠。给予经济较发达地市根据本地实际,对休闲农庄在所得税、用电、农产品税费等方面进行优惠的政策,调动休闲农业企业的积极性。
  曹宝华代表建议——
  引导农民采用无污染方式采暖
  每到冬季,农村数以万计的小烟囱就冒起黑烟,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村庄相当于许多个工业烟囱。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气污染上的农村包围城市。传统的供暖方式,是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寻找无污染供暖方式,实现供暖技术的创新,成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破解的一道重要课题。
  建议:
  政府应该把引导农民文明采暖问题提到政策层面加以解决。
  一、要像重视城市居民文明采暖那样,解决农民无污染采暖问题;像解决工业污染那样重视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用政府的力量,推动和引导农村文明采暖。
  二、在国家层面设立科研基金,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龙头企业联合攻关,提升无污染供暖方式科技创新能力。如,河北春风集团开发成功的生物质节能采暖炉,可使用秸秆、棉花秆、麦秆为燃料,创造性地解决了农家采暖燃煤烧秸秆带来的污染问题,有效推进了冬季供暖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三、建立节能环保采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大无污染供暖模式推广,减少农村灰霾污染。
  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集原料收集、成型燃料生产、炉具推广、燃料配送、售后服务等“一条龙”式产业链。
  五、推广河北鼓励农户绿色采暖的经验。河北省对供暖试点的农村区域,采取了家电补贴方式进行财政补贴,对把庄稼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的农户,国家负担加工费,对用生物质采暖炉的农户,实施财政补贴,每台炉具补贴700~1000元。同时,逐步加大对传统污染采暖方  式的淘汰力度,用“以疏治堵”的办法,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吴振山代表建议——
  以人为本推进就近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很多农村进城人员并未融入城市,就业不稳定、住房不固定、社保不确定,农村人口在城市转一圈又回到了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建议:
  以人为本,就近实施城镇化建设。
  一、就近城镇化过程中,首先应该抓住国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契机,积极谋划、引进工业项目,合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就业、有了收入,才能有消费基础,才能让城市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农工商综合发展、齐头并进,确保社区居民“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赚”。 就近城镇化应该注重农工商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适合工业带动的则以工业为龙头带动;适合旅游的则以旅游产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宜农地区则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为主导,促进周边产业发展。发展产业促进城市化,还必须把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历史文脉融合起来。
  三、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技能素质和精神追求,引导村民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明素养,让城镇化后的农民成为“新市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帮助“新市民”改变原有的生活、行为方式,逐步过上文明健康的城镇生活。
  宋福如代表建议——
  改善板结土壤、提高耕地土壤质量
  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耕地20.3亿亩,适宜稳定利用的只有18.26亿多亩。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就有1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近年来耕地出现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贫瘠化与土壤板结叠加,致使耕地质量大面积下降,主要原因是化学肥料的不合理施用。板结土壤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直接影响着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以及农民增收。
  建议:
  一、从技术上,改善板结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就是要从肥料科技创新入手,加大科研扶持力度,通过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开发能够破除土壤板结的高科技肥料。同时,加大对具有破除土壤板结和能预防土壤板结高科技肥料的推广力度,尽快改善已经板结的土壤,并预防土壤板结程度加重和面积扩大。
  二、从政策上,应当尽快出台和落实对土壤质量保护、预防板结的支持政策,对高科技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和用户给予政策性补贴和项目支持。建立防板结肥料加周期性耕翻改良土壤的长效机制,推动设立耕地质量建设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在实施耕地质量修复和防止土壤板结行动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立法进程,把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纳入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责编:薛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