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5期(总第207期)->随笔杂谈->“城市精神”“高校校训”何以会惊人的雷同
“城市精神”“高校校训”何以会惊人的雷同
 
◎关玉生
  记得2012年,北京等13个城市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结果是,这13个城市推出的“城市精神”惊人的雷同,多集中在以下14个汉字上,即“开放包容创新诚信和谐务实奉献。”对此,有文章批评说,竞相提出的“城市精神”存在太多的雷同,太多的叠床架屋,其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不仅无助于城市建设,而且还造成了城市的“精神”紊乱(《文摘报》2012.5.25)。
  无独有偶,最近我又从报刊上读到一篇谈中国内地高校校训的文章,文章说,有人统计,中国内地900余所院校的校训只有605个汉字。在这605个汉字中,有125个重复10次以上,有13个重复出现100次以上。如果用校训中的十大高频字组合,那么,中国大学最通用的校训就是:“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文摘报》2015.6.16)
  “城市精神”雷同,“高校校训”雷同,倘你注意观察我们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发现太多太多的这种“雷同”。
  是我们中国的汉字贫乏吗?显然不是。中国汉字的丰富多彩世界有名;是我们缺乏总结、归纳的人才吗?也不是。中国这方面的人才有的是;要不就是无论城市也好,还是高校也好,原本就只有“同一性”,没有“特殊性”,这种说法也不对。就拿北京和杭州这两个城市来说,北京历史上的城市气质是什么?是金戈铁马,是朔风凛冽,是同时还有一股崇高、悲壮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而杭州的城市气质无论如何你也不可能和金戈铁马,和朔风凛冽,和气吞山河联系起来。杭州是一座具有富贵血统的城市,是操着吴侬软语的才子佳人的天下。所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是也。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不同的气质,一个高校也有一个高校不同的特色。同是历史名校,北大的校训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蒋介石给黄埔军校题写的校训则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特色鲜明得很。
中国有闪耀着个性光辉的校训,外国的高校则更多。哈佛的校训是什么?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这些校训绝不雷同。
  那么,我们的城市精神,我们的高校校训雷同的原因又是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我依赖,这种“自我依赖”启发了西方人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中国文化强调的则是“群体依赖”,这种“群体依赖”又势必形成“重统一、轻个性,重集体、轻个体,重大家、轻小家”的文化,从而把独立自主、以自由为其本质的“自我”湮没在了“一体”之中。我们说,中国人的“求同思维”,中国人内心深处长期存在的“对个性语言使用的过分谨慎、担心乃至恐惧”以及对“文字稳当”的过度追求,都和“大一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精华的东西,但糟粕的存在也显而易见,否定任何一个都是错误的。
  创新需要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思想自由。“无忧也无叹——往事入眼帘。”这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思想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展开联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