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5期(总第207期)->历史与人物->反间计和赵国的灭亡
反间计和赵国的灭亡
 
◎易水寒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灭亡,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秦国使用反间计,使昏聩的赵王自毁长城,接连罢杀廉颇和李牧两良将,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因。
  长平之战,赵军主力40万被全歼,源于廉颇的被撤换。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在长平抗击秦军。两军在长平对峙四月有余。秦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赵军处于防御,利于坚守。廉颇“不急于出战,以时间消耗秦军战斗力,伺机破敌”的战略本来是十分正确的,秦国怕的也是廉颇的这一招。秦国为了速胜,于是派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载入史籍的这句话意思是说,秦军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廉颇对付不了秦军,而且他也要投降了。昏聩的赵王听到后,深信不疑,于是就撤换了廉颇,派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率军与秦军作战。
  蔺相如得知赵王要用赵括代替廉颇的消息,劝谏赵王说:“大王不能只凭名声来重用赵括,他只知读父亲的兵书战策,不知战争的变化变通。”赵王没有听进蔺相如的劝谏。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精通兵书战策,与父亲赵奢论兵事,赵奢也辩不倒他。但父亲并不以此称赞儿子赵括。赵括的母亲就问赵奢儿子是否能带兵打仗。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的这句话是说,战争杀伐,是决定人的生死的大事。而赵括谈论起来却很容易,他不过是夸夸其谈。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为将则已,倘用了他,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
  及赵括将赴任,其母又上书赵王劝阻,曰:“括不可使将。”赵王就问括母何故,赵括的母亲答曰:“我开始侍奉他父亲时,他父亲做大将,吃饭时一块进食的有几十人,朋友们以百计。大王和宗室们赏赐给他父亲的财物都分给了军士们,一旦国有事征召,马上就起程,不再过问家事。而现在赵括被用为赵将,军吏们都被他骄傲的态度所拒;大王所赐的金帛,都运回自己的家,看到好的住宅田地就赶紧买下。大王看赵括像他父亲吗?其实,父子不一样,请大王不要派赵括为将。”赵王称:“吾已决矣!”赵母看到已无法改变赵王的决定,于是说道:“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就是说有一天如果赵括出了事,请不要连累我。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
  秦王听到赵国换将的消息,高兴得不得了。于是“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并传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来到军中,“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白起为麻痹赵军,佯装败走,并设两支伏兵截击赵军。赵括不知是计,乘胜追击至秦军的工事。秦军利用坚固的工事阻挡住赵军。秦军埋伏的三万五千人断绝了赵军的后路,又派五千骑兵占领了赵军的工事。“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白起出轻兵击之,赵军战败,只好筑起工事以等待援兵。
  秦王听到赵军粮道已断,下令悉征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抵挡赵国援兵,遮绝其粮道。到九月,赵军已断粮46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无奈,见既无救兵,又无粮食,只好派兵分为几队出击,均被秦军击退。赵括见事情危机,只好亲自披挂上阵,“出锐卒搏战”,结果被秦军士兵射杀之。赵军既失主帅,“卒四十万人皆降”。秦“恐赵卒反复”,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纸上谈兵的赵括,既毁了赵军,又毁了自己,真是应了其父、其母之语,“赵国不用赵括为将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长平之战,赵军主力几乎被全歼,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基本上丧失了和强秦相抗衡的能力。
  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对赵发动进攻。秦将桓齮领秦军攻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今藁城市),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派兵攻赵,在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又被李牧击败。然而赵国也“亡卒十万,邯郸仅存”。处于劣势的赵军,之所以又取得了些许胜利,皆在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良将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据《史记•赵世家》)李牧守边,“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灭襜褴(胡名。在代地),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据《资治通鉴》)
  就是这么一位对赵国有着重大贡献,且有关赵国危亡的良将,赵王却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相信李牧等谋反,从而在大敌当前撤换并捕杀了他。事情的经过是:公元前229年,秦兵又大举攻赵。秦将王翦率军东下井陉从赵之北进攻,另一大将杨端和率军从赵之南进攻。但在赵将李牧和司马尚的顽强抵抗下,秦军进攻一年之久也没达到攻克赵都邯郸的目的。秦国见李牧一时难以战胜,于是就用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即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不问是非曲直便派赵葱及齐人颜聚替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拒绝交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李牧。
  赵之两良将,一个是廉颇,一个是李牧,前者被废,后者被杀。赵国自毁长城,罪魁祸首是赵王,另一个人就是赵王的宠臣郭开。
  长平之战后,廉颇觉得不再受信任,于是“出奔魏;久之,魏不能信用。赵师数困于秦,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也。’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这段载入《资治通鉴》的话明确告诉人们,长平之战后,由于秦军的数度进攻,赵王曾一度想复用廉颇,曾派人去魏地了解,是赵王的宠臣、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了使者,让他诋毁廉颇,把尚能披挂上阵的廉颇说成垂垂老矣,使之丧失了重新服务于赵国的机会,最后客死他乡。也是这位郭开,废了廉颇后,又诬李牧谋反,致李牧被杀。
  廉颇被废,李牧之死,可以说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前228年“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赵国亡。赵王及宠臣郭开,自毁长城,导致了赵国的灭亡,也导致了自己成了秦国的俘虏。这再一次说明,“戡乱之时宜用武,承平之日宜从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正确与否,始终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责编: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