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6期(总第208期)->法治人物->带三件“武器”上战场的刘庆泗
带三件“武器”上战场的刘庆泗
 
◎涂桂林

  已逾93周岁的刘庆泗老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起任鲁中军区《前卫报》战地记者,他所写的前线通讯《功劳炮》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他还著有《战地采访录》、《昨天和今天——刘庆泗新闻作品选》。
  刘庆泗的一生,在战场中与书案前来回颠簸,在硝烟炮火中书写轰轰烈烈的传奇人生;刘庆泗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却称之为“幸运的一生”,且始终抱有一颗感恩之心。刘庆泗说,他的一生有三件“武器”:嘴巴子、笔杆子、枪杆子。枪杆子是他在战争年代与敌人战斗的武器,嘴巴子和笔杆子是他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最有力的工具。他就是用这三件“武器”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刘庆泗老人,尽管老人长期因病住院,但记忆力很好,思路清晰。
  少年时期,刘庆泗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山东的扫荡,用轻重机枪扫射平民。1939年冬天,日军展开搜查沂蒙山行动,而此时的刘庆泗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沂蒙山的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把昏迷的刘庆泗秘密藏在山洞里,他因此躲过此劫。在报道一场战斗期间,刘庆泗成为敌人射击的目标,千钧一发之际,一名战士一把抱住他。刘庆泗得救了,而这位素不相识的战友的双腿却因此落下残疾。
  在刘庆泗的新闻作品里,人们可以看到他采写的《我的一面镜子——白贵之》。1941年11月初,日军调集5万多人,对山东沂蒙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妄图彻底摧毁抗日民主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炊事员白贵之在敌人扫荡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坚贞不屈,在“打杀日寇强盗”的喊声中壮烈牺牲。敌人的暴行更加激起了抗日军民的愤怒和仇恨。
  刘庆泗写的《在斗争中学习新知识》新闻稿,讲述了1942年10月中旬,鲁中军区我军主力团队领导机关正在沂北的王庄、朱位等地休整时,接到了日寇三十二师团和五十九师团对沂蒙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情报。为了精简领导机关,减少非战斗人员,便于灵活机动地指挥部队反扫荡,鲁中军区宣传大队的队员们都身着便衣,奉命分散到各县、区武装去协助工作。刘庆泗和另一位同志被派到新泰县的龙廷区中队,这里是根据地的边沿区,对敌斗争比在沂蒙根据地的中心区要复杂、尖锐得多。刘庆泗告诉记者:“我们能够公开活动的只有几个村子。为了预防敌人袭击,一夜要转移几个地方。”
  1942年11月7日,部队接到上级通知,要求龙廷区中队连夜掩护群众破袭由新泰县城到坪上据点的公路。天明后,敌人尾随而来。刘庆泗在新闻稿里写道:“我们依靠地理环境熟悉和鬼子在转山头,张队长弹无虚发,用步枪毙伤几个敌人,同时,我们用排子枪(用几支步枪一齐射击),打哑了鬼子的机枪,阻止住了要抢山头的敌人。”
  刘庆泗采写的《十分钟的白天攻坚战》这条新闻,讲述了1944年8月15日夜,鲁中八路军主力团队对盘踞在沂蒙根据地中心沂水城的日伪军发起了攻击。“这一夜,我随四团二营从城东南角的魁星楼爆破口入城,经彻夜激战,天明后,二营和兄弟团队会师,城内固守的伪军大部分被歼,生俘伪军司令以下千余人。”刘庆泗回忆说。
  作为早年的战地记者,刘庆泗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但却始终没有下过前线。他在抗战时期的新闻作品,基本发表在《前卫报》《鲁中大众》《山东大众日报》。刘庆泗先后8次立功,曾荣获华东军区三级人民英雄两次、二级人民英雄一次。他还是国家授予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获得者。
  如今,刘庆泗看到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看到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他由衷地感到:“这是中国革命所期待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摘自2015.07.08《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