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7期(总第209期)->协同发展“京津冀”->破解“虹吸效应”补齐河北“短板”
破解“虹吸效应”补齐河北“短板”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辐射效应”协同发展
 
◎本刊记者 马丽宽
  编者按: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先天条件。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实质发展期,京津冀一体化持续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们带来哪些机遇?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该如何快速搭上一体化的快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本刊记者采写的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而河北省与京津差距过大,是制约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协调发展应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北京的41.2%、天津的38.2%,城镇化率只有48.1%,环京津集中连片贫困带有近30个县、近300万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明显的“短板”,且与京津的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三地难以实现真正协同。
  ——摘自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建议  

  喜欢旅游的朋友都知道,“长三角”是国人外出游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并且路线设计多是“华东五市”、“水乡六日”……行程往往涉及沪苏浙等地,这不仅因为这一地区人文、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更因为这一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一体化程度高。然而作为同样地域相接的区域,却很少有京津冀三地游,游人即便到了北京、天津,也不愿来河北,甚至,很多人不了解河北,更遑论石家庄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明显“短板”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水桶理论”(“木桶定律”)。“水桶理论”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第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任何一个整体,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木桶”而言,河北无疑就是那块“短板”。
  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三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但是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6%和79%;另一方面是河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8%,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仅关系到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更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河北这一明显“短板”,且与京津的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河北这块“短板”总是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总是处于落后、“掉队”的状态,不仅河北难以长足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预期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自己的“短板”,并尽早将其补齐!
  补齐“短板”亟需破解“虹吸效应”
  如果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状况取决于著名的“水桶理论”,那么,要想补齐河北这块“短板”,就必须破解困扰京津冀多年的难题——“虹吸效应”。
  “虹吸效应”源于奥运,是指奥运主办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会将周边地区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减缓那些地区的发展。而长期以来,我国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态势无不如同奥运中的这种“虹吸效应”——几乎所有的优势资源都向京津,尤其是向首都北京聚集,而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发展却明显滞后,被习惯性地划分为“中西部”。
  “京津冀最大问题是人才优势的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他说,每年高考招生时一流的学生都报考了北京、天津的院校,毕业后很少有回到河北的,河北人才流失严重。从建国以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存在已久,且“虹吸效应”较强。由于历史和行政的种种原因,北京凭借首都的区位优势,天津则以中央直辖市的特殊身份,不同程度吸引了河北资源,加之河北发展落后,河北资源向北京、天津单向流动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导致了京津冀三地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减缓了河北发展。“京津两大都市的吸附作用远大于辐射作用,河北的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大都向京津流动,造成河北,尤其是京津周边的张承地区与京津的差距越发悬殊。”长期关注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萧玉田告诉本刊记者。
  “与京津相比,无论是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37个,天津10个,河北9个)、政策支持和收入水平等硬条件,还是人才服务与保障、交流学习机会、信息获取、集聚效应、创新活力激发等软环境方面,都有明显差距。”全国人大代表袁红梅认为。统计显示,2014年,河北人均GDP仅为北京的40%和天津的38%,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只有北京、天津的1/6和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北京的55%和50%,分别为天津的77%和60%;社会发展差距则更大,辖区内没有一所“211工程”高校,2014年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职业医师数分别约为北京的1/3和2/3,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京津落后2~3年……“如果把这样的数据差异放到国际坐标系上考察,这种区域发展差距如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一样。在我国,面对一个地缘相接的区域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发展差距现实,实在不得不令人反思。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河北与京津的差距,破解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三地协同发展有着深入研究的河北省委党校教授牟永福接受本刊专访时语重心长地说。
  长三角“辐射效应”值得借鉴
  经济上的“辐射效应”是指以区域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城镇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共同协调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带的崛起为“辐射效应”提供了很好案例。“改革开放以前,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海的崛起,我们也跟着沾了光,曾经的平房成了高楼大厦,手机、电脑、私家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这才是‘共同富裕’。”一位浙江的朋友告诉记者。
  “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虹吸效应’相反,长三角的区域发展却呈现出强烈的‘辐射效应’。京津冀要想实现一体化、实现协同发展,有必要学习借鉴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成熟经验。”牟永福介绍说,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全国1%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7%,这些城市及所管辖的70个县(市)与上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使长三角区域内的机场、港口、公路、水路、邮电、通讯、电力等互联成网,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消除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各城市之间依托现代高效的基础设施、合理的产业布局,取长补短,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几个经济实力圈层,呈现出明显的“辐射”现象,不仅大城市向中等城市辐射,还向小城镇辐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其工业化程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成为长三角工业发展极富生机的实体。
  “没有一个城市能综合涵盖所有产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城市之间互补,形成一个有机的城镇群。北京有很多的产业不一定北京做,可以给河北、天津,一体化互补共赢。”北京市人大代表陈刚表示。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却各具特色。首都北京综合实力最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优势明显,服务业比重更是高达76.9%;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滨海之都天津拥有我国北方唯一的自贸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港更是全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港,极具发展潜力;而东临渤海、内环京津的河北后发优势明显,各类大中小学在校生有1000多万,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均跻身亿吨大港行列,铁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我们在学习借鉴长三角“辐射效应”的同时,必须联系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绝不能“按葫芦画瓢”,照抄照搬。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破解“虹吸效应”提供机遇
  德国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努力是加法,共同努力是乘法”,我们也常说“一加一大于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是拼七巧板似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我们跳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破除现有的利益格局,取他之长、补我之短,达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共赢效果。
  “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了保定的儿童医院,我们河北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医,也能享受到北京儿童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一位河北保定的网友告诉记者。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京津冀一体化需要补齐河北“短板”,需要破解三地长期存在的“虹吸”难题,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补齐河北“短板”、打破“虹吸效应”提供了机遇。虽然说纲要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但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却能够通过“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升级转移”等诸多途径辐射周边,惠及河北,为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和谐共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很大好处的。”全国人大代表萧玉田认为。“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历史上京津对河北的长期‘虹吸效应’,但不会由此就自然减少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 牟永福强调说。他认为,京津对河北“虹吸效应”的形成有着深厚的体制机制基础,如果这个体制机制基础不改变,“虹吸效应”还有可能继续产生。在他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破解“虹吸效应”需要深化改革助力,用改革为协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势能、动能。通过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打破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彻底打破行政壁垒,构建有利于京津冀整体利益增长的决策沟通和配合机制,尽快制定、出台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揽子协同政策。唯有这样,才能破解“虹吸效应”,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城内小桥流水,船上情歌对唱。”依滦河而建的滦州古城,游人如织,成为京津冀旅游线上的“黄金驿站”。河北省率先发起的与北京、天津相关部门联合发行的“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将有效促进三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一体化合作。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催化下,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游览京津的同时,来河北游玩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快捷……

责编:胡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