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7期(总第209期)->人大史话->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上)
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上)
 
◎王清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被压迫阶级翻身求解放下了铁的定义。
  “农村包围城市”,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必胜之路和政权建设之路。
  “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国家政权建设开辟了试验田和基地。在夺得政权的红色空间建设苏维埃政权,是与农民协会区别的显著特点之一。
  1927年10月,澎湃在广东的海丰、陆丰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11月1日占领了海丰、陆丰,并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00多名,1万多人旁听,从而在我国东南沿海竖起代表大会的旗帜。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岗山会师。五月下旬在茅坪仓边村召开了“湘赣边界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毛泽东为主席、袁文才为副主席的工农兵政府。
  到1930年1月,全国仅湘、鄂、赣、闽、粤、桂6省,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县达200多个。江西多达81个县,其中60个县权力全部掌握在工农大众手里。
  1930年5月,于上海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为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的召开做了准备工作,发出了《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宣言》,确定了全国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当年11月7号,即“十月革命”纪念日。代表由各省(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每20万人产生1名代表,在代表中工人比例占15%~20%;红军比例占10%;农民比例占65%~70%。在农村,每1000名农协会员产生1名代表,不足1000名会员的可联合选举;在城市,500~2000产业工人产生1名代表,2000人以上的工厂产生2名代表。参加大会的代表,有中央苏区等根据地代表和红军、全总、海员代表共610名。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闽西、赣南两大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有21个县、250万人口、5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为人大的尝试与实践提供了试验基地。
  时间走进1930年11月,走进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巅峰。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即将召开,这是中国人大发展史上第二形态——探索阶段。
  大会地点选在江西瑞金叶坪,会堂为该村有百年历史的谢氏宗祠,选准谢氏宗祠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前面有一块宽阔的空地,便于集会和举行活动。经与谢家商量,在其他地方给谢家新建了一座祠堂。
  谢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三面砖墙。大会主席台的两侧有一幅对联。
  上联:“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经验”;
  下联:“建立布尔什维克群众工作”。
  主席台前放着一块“工农堡垒,民主专政”的木质横匾。主席台上方悬挂一条“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横幅,主席台正面墙上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中间挂着一面镶有镰刀铁锤的红旗。整个会场庄严肃穆。
  大会召开前,首先举行阅兵典礼。
  新开辟的广场西端,用竹木石块垒筑起一座检阅台,广场四周被蓊郁如盖的古樟包围着。7日凌晨4点左右,参加开幕典礼的人员来到广场,有江西中央苏区代表和红军、全国总工会、海员代表以及朝鲜来宾。邻近的群众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涌进会场,整个广场灯火辉煌,一片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检阅台正前方悬挂着两盏汽灯,沿广场四周的竹杆上,树叉上挂着一盏盏灯笼。检阅台的横梁上挂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红军检阅台”的横幅。台中央摆着书桌和长条板凳,天幕上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两边是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当东方红日冉冉升起,身穿红军军装、腿缠绑带、脚穿布鞋的毛泽东、朱德、项英、任弼时、彭德怀、王稼祥、陈毅等进入广场,这是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以来,第一次正式接受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
  大会执行主席朱德宣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阅兵仪式现在开始!”。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威武雄壮的红军战士,扛着从战争中缴获的各种武器,沐浴着曙光,精神抖擞地喊着洪亮的口号,迈着矫健的步伐通过检阅台,向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行注目礼。赤卫军和少先队穿着列宁装,挂着红飘带,扛着梭标、大刀整齐地通过检阅台。整个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雷鸣般地回荡在广场上空。
  下午,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开幕。
  抚今追昔,大家无不感慨地说,“一苏大”会址是人民大会堂的前身,叶坪广场是天安门广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