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价值观 |
|
◎陆京慧 |
这世界,终因为有多元的价值取向,才变得生动而精彩。价值观也并非抽象,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报道称,一个人在他的宅院里挖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这个人拿着雕像去收藏家那里出售,收藏家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在回家的路上,卖雕像的人想,这笔钱够我享用一辈子了。一个石头做的雕像在地下埋藏千年,怎么就值这么多钱呢?而收藏家却不这样想,他边欣赏雕像边自言自语地说:多么美丽,多么栩栩如生,多么伟大的杰作!为何有人宁愿不要这种美,而要既无生命又无诗意的钱呢? 这则故事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价值观不同,思想行为就迥然不同。卖雕像的人眼里看到的是钱,他为意外获得了一笔财富而沾沾自喜;而收藏家看到的是艺术之美,他为能得到这一艺术珍品而心满意足。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所有普通人都像艺术家一样,眼里只有艺术之美,也不能说追求艺术就比追求金钱更高贵。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讲,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不同的价值观可以造就不同生活情态和生命基调。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可以不理解一些人的价值追求,但要给予这些人足够的尊重和包容,如此才会有和谐而多样的社会生活。 再说一则典故,宋朝江西的余姚,有弟兄两人在朝为官。兄沈仲仁是翰林院大学士,弟沈仲义为六部督使。先人过世,留下万贯家财,兄弟二人因争家产反目成仇,诉讼于知府衙门,历六年未果,无奈求助于已离任的知县余宗宪。余沉思有顷,挥笔写下一文,曰:“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罗网以求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以祖宗遗产之小争,而伤兄弟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仲仁,仁而不仁;仲义,义而不义!过而能改,再思可也。”诗曰:“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见文,抱头痛哭而归,自此不复争矣! 沈仲仁、沈仲义兄弟都是朝廷命官,也都是饱学诗书之士,为争遗产却把传统道义抛到了一边,把兄弟情义抛到一边,闹出这一普通百姓都以为不雅的事来。而那位离任知县余宗宪反倒明事理得多,他用形象的“仁、义、礼、智、信”给弟兄俩上了生动的一课,从而使二人撤回了诉状。 这一事例同样说明,尽管我们的古人还不知价值观为何物。但他们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价值观作了诠释:唯利是图是应该抛弃的价值观;讲“仁”讲“义”是应该肯定和弘扬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兄弟之情是仅次于父母之恩的重要情感。正所谓“入孝出悌”是也。唐代李华在《吊古战场》中写道:“谁无兄弟,如足如手”,把兄弟比做手足,可见中国人对于兄弟之情的重视程度。我们说,以合理手段、合法地继承财产无可厚非,但沈家兄弟为争财产而视兄弟亲情为无物,就违反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就是不正确的价值观,遭人诟病是必然的。所幸他们能悔过,还是给后人做出了知错就改、识大体的好榜样。 看来,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模式,也决定着人在社会中的被接受程度。若要受人尊重,就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在于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合格公民。而多读书,与经典结缘,无疑是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好方法。因为经典是给人打精神底色的,能够提升人的品味、格调。而人与经典结缘又不能“读死书”,既要了解经典的真义,又要懂得运用、积极付诸行动。倘若学习的目的只是为博取名利或者检视别人,而全然不用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即使是饱读经典,也难免会陷入“目不见睫”,或者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责编:白玲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