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7期(总第209期)->历史与人物->“回车巷”中的文化呐喊
“回车巷”中的文化呐喊
 
◎易水寒
  每每经过邯郸老城区中的“蔺相如回车巷”,我都会感叹邯郸的老,邯郸的文化底蕴丰厚。我想,别的诸如“黄粱梦”“学步桥”等等都不用提,单就回车巷这一处遗存所蕴含的经典故事就够你琢磨一阵子了。
  故事还得从风雷激荡的战国讲起。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王派使臣去赵国通知赵王:愿和好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赵王害怕秦王有诈,不愿去,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王若不去,是显示赵弱而且怕他们,你还是去的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的劝说,决定去渑池和秦王相会,并让蔺相如同行。去的那天,廉颇等一行把赵王送至边境,临别时对赵王说道:“大王这次出行,来回加上会盟所需要的时间,一个月足够了,如果一个月你们还不回,最好立太子为王,以绝秦王的非分之想。”赵王点头表示同意。
  赵王到达渑池后,秦王设宴款待,酒酣之时,秦王对赵王说:“听说赵人善鼓瑟(瑟,一种乐器,二十五弦),请赵王弹一曲让我也听一听!”赵王按秦王的要求弹了一曲。秦王让随行的御史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宴饮,赵王鼓瑟为乐”这样的字眼。很显然,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之,是有意在戏弄赵王,灭赵国的威风。蔺相如看透了秦王的用意,也对秦王说:“我们赵王也想听一听秦地的音乐,也请秦王击缶助乐吧!”秦王不肯。蔺相如见状,就拿着缶往前走了几步,跪在了秦王的面前,仍请秦王击缶,秦王还是不击。蔺相如见秦王如此无礼,大怒道:“大王如不同意,五步之内,我的颈血即可溅到你身上。”秦王左右欲杀相如,相如厉声叱之,左右才没敢动手。秦王见相如以死相拼的决心已不可夺,于是勉强击了几下缶。相如也对随行御史说:“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击缶。”这场宴饮,从开始到结束,秦国终究没能挫赵国的威风。加之赵军在边境已有准备,秦也没敢轻举妄动。
  “渑池相会”,蔺相如不辱使命,为赵国长了志气,赢得了荣誉。归国后,赵王“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
  对于赵王任命蔺相如为上卿,廉颇颇不以为然。于是找到赵王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蔺相如显贵前为宦官缪贤的门客),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闻廉颇这样说,便尽量躲着廉颇。赵王召见群臣时,相如也多称病不往,以避免和廉颇发生正面争执。一次外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骑,便拐到巷子里躲了起来。史籍中所谓的“避匿巷”,即今日所谓的“回车巷”是也。
  蔺相如的“忍”和“让”,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也有人不理解,尤其是蔺相如的门客“皆以为耻”,并提出要离开蔺相如。蔺相如见状,只好把大家召到一起道:“‘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指让秦王击缶),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番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蔺相如问道:‘你们看廉颇将军与秦王哪个凶猛?’众人答:‘不如秦王凶猛!’相如道:‘以秦王之威,相如敢当廷叱之,辱他们的群臣,相如虽愚钝不才,独怕廉颇将军否?我所念念不忘的是,强秦所以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今天如果我们两人打了起来,其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我今天忍辱负重,就是把国家利益放到了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到了第二位。’”廉颇闻蔺相如竟有如此的胸襟,深感内疚,“肉袒负荆至门谢罪”。京剧《将相和》其实就是再现的这个故事。
  二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回车巷”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回车巷”的文化呐喊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它仍然在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战胜外侮,内部必须团结。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只有内部团结,敌人才无可乘之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它仍然告诉我们,一个人耍粗胳膊秀肌肉是显示力量,一个人能屈能伸,该让人时则让人同样是显示力量。因为,人生的感动,不只是耍粗胳膊秀肌肉就能得到的,它必须同时还要有恕人责己、忍辱奉献这些感人至深的精神。
责编: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