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18期(总第210期)->世相->正义感的起源
正义感的起源
 
◎叶竹盛

  最近看了一集很有意思的“真人秀”节目。广东一个电视台在广州某比萨餐厅设置了隐秘摄像机,安排演员扮成流浪汉和餐厅店长等角色。节目首先让一位女士带着一个流浪汉进入餐厅,给他50元,并交代服务员给他点餐,女士借口要上班就匆忙离开了。流浪汉披着一头凌乱的长发,衣裳不整,脸面邋遢,还偶尔咳嗽几声。女士刚出门,扮演的店长就出场了,开始刁难流浪汉,以衣冠不整影响其他顾客就餐为由,要赶他出去,甚至要拿走女士留下的钱。
  节目的目标是拍摄“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店长行为的反应。类似节目我经常在海外电视节目上看到,国内的还是第一次看到。国外的此类电视节目中,旁观者见到流浪汉或是其他弱势角色遭到不公正待遇,常常会“拔刀相助”,这类日常生活中的小义举总是令人深为感动。
  国人经常遭受冷漠、自私、无公德心的指责,因此刚打开这个节目时,我便有点担忧——同胞们会不会像老外一样为流浪汉挺身而出呢?
  结果表明,国人和老外同样具有正义感。在隐秘镜头之下,不同时段有多名顾客用不同方式向流浪汉伸出援手,既有给钱给食物的,也有邀请被驱逐的流浪汉到自己桌子同坐的。节目组还安排一位女士扮演刁钻女顾客,抱怨流浪汉太脏,影响自己进餐,结果引起了在场顾客的众怒,纷纷指责该女士才是影响大家吃饭的人。
  有意思的是,节目也录下了几位外国人的反应,一位男老外追上被赶出门的流浪汉,给他50块钱,还安抚了他一会。同行的女老外见到流浪汉受到羞辱,难过得哭了。还有一位土耳其人用中文制止了店长,把流浪汉邀请到自己桌上一同吃饭,并和他聊了好一会,甚至还鼓励流浪汉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正义感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对同样的事件会有类似的反应?两千多年前孟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义感扎根在人们的心灵之中。两千多年后,孟子的理论在科学上得到了部分验证。2004年,认知神经学者费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从人的大脑中发现了人们维持正义、惩罚不公正行为的脑科学基础。他发现一些人见到不公正的行为时,大脑中一个叫作背纹体的部位会被激活,使他们产生惩罚自私者的意愿。
  正义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价值观。面对被欺侮的流浪汉,不论是出于恻隐之心,还是出于惩罚不公者的脑神经冲动,总会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我们有相同的心灵,有相同的头脑,因此我们便有了相同的价值观,这便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世界的正义观念的源泉。
  虽然正义有相同的起源,但未必有相同的呈现。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愿意和敢于维护正义的人群,总是规模不一的。问题并不在于某个时代或是某个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头脑,而是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正义观,使我们敢于且愿意表现出正义。
  假如那个餐馆有强大的保安阵容,店长执意不顾他人阻拦,非要将流浪者赶出餐馆,此时胸中有恻隐之心,脑中有公正之意的旁观者们,还敢于或是愿意挺身而出吗?假如节目的场景换成公园呢?甚或是换成一个国家呢?


(摘自2015年第12期《青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