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大业由政府主导,群众的力量却也不可忽视。且看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如何“全民反恐”。 美国 民众信任执法者是关键 2010年5月1日晚,纽约警方在纽约时报广场中心地段迅速疏散数以千计的游客,封锁广场及周边街区。警方随后动用机器人和拆弹人员,在一辆汽车内找到并拆除一个简易爆炸装置,阻止了一次恐怖袭击。警方迅速的反应,归功于一名街边小贩的“火眼金睛”,正因后者发现这辆可疑汽车冒出白烟而迅速报警,避免了一场悲剧。 推出“全民反恐战略” 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部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曾说:“民众最能感觉到社区里出现的一些不同寻常的问题。”2009年,美国国土安全部推出一项“全民反恐战略”,呼吁普通美国公民要站在反恐战线的前沿阵地。战略口号是“If you 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如果你看到了什么,请说出来”),联系方式就公布在国土安全部的官方网页上。 给普通人编写“反恐指南” 针对毫无反恐经验的普通人,美国编写了一套“反恐指南”,详尽介绍如何甄别潜在恐怖分子、躲避恐怖袭击、遭遇恐怖袭击时如何逃生等常识。譬如,那些“夸张地打哈欠、不时碰脸或耳朵、眼睛总看钟表或坐立不安”的人特别值得注意;“每当你离开汽车后准备再次上车的时候,请先绕车一周看看有无散落的线头、碎片等异常物体,查看边上是否有可疑人物”,以排除遭汽车炸弹袭击的可能性。 民众每年提供近万条涉恐信息 自“9•11”以来,美国民众每年平均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涉恐信息近万条,其中大部分信息为各级政府防范恐怖袭击事件、打击恐怖分子争取了先机。 美国著名反恐专家、前联邦调查局特工理查德•马奎斯向记者介绍,美国政府有一个“可疑行为报告”计划,由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联合实施。该计划要求全美国80万各级地方警察向全国情报综合中心报告他们所搜集的关于可疑行为的信息,该中心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向遍及全美国的反恐特别行动组报告。通过这一方法,过去12年里粉碎了数十起恐怖袭击阴谋。 马奎斯说,情报系统能够得以成功运作,社区合作是关键。“我曾经在世界各地培训警察,并且经常告诉他们,他们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发展并建立社区信任机制。只有证明执法人员具有专业素养,而且是廉洁的,才能获得社区民众的信任,认为他们所报告的犯罪或者恐怖行为的信息将会被认真看待,执法人员将会采取恰当措施进行调查。民众对执法人员的信任至关重要。” 俄罗斯 奖励机制立功劳 2009年之后,俄罗斯境内的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普京的反应是:“原谅恐怖分子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事情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指导公民识别恐怖分子 结合多年反恐经验,俄国家反恐委员会和俄国家反恐网站制定了反恐“公民行为准则”。“准则”提醒公民:对恐怖主义行动不可能做到事先准备,因此应该时时小心,比如:参加数千人的活动,到时尚娱乐场所以及超市应该表现出特别的警惕;永远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袋子,不要让自己的行李没人照看;留心可疑人员的物品、脸部特征、服装、名字、绰号、可能的疤痕和文身、语言特点和行为方式、交谈题目等等,但“不要试图阻止他们,否则你可能成为他们的第一个牺牲品。” “准则”还特别指导如何识别自杀式恐怖分子:他们通常不在居住的城市制造爆炸事件,因此其基本特征是在计划实施爆炸的城市中辨别方向能力差;往往操外来口音;自我毁灭并杀死许多无辜者是相当复杂的任务,因此这些人动手前往往吸毒,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人目光迷离,立即通知警察;他们往往穿着宽松的衣服(常常是黑色)以便隐藏爆炸物;他们的双手放在腹部,需要的时候可以轻易引爆爆炸物。 民众反恐意识屡立大功 强力反恐宣传颇有成效,俄罗斯民众的反恐意识屡立大功。 2013年10月21日,俄南部城市伏尔加格勒发生一起公交车爆炸事件,造成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来自北高加索地区达吉斯坦共和国的30岁女子奈达•阿西亚洛娃实施了这起自杀式袭击,自己当场死亡。11月16日,俄军警在达吉斯坦共和国马哈奇卡拉市基洛夫区谢门德尔镇击毙5名武装分子,其中包括阿西亚洛娃的丈夫德米特里•索科洛夫。 此前,谢门德尔镇有居民注意到,当地一处住宅中新住进5名形迹可疑的人,其中一人像遭通缉的索科洛夫,于是立即报告给片警。特种部队随后立刻对住宅实施监控并监听他们的移动电话,确定了他们的身份。 对举报群众予以现金奖励 为鼓励群众举报涉恐涉暴线索,俄政府也施以物质回报。2010年10月16日,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博尔特尼科夫发布命令,规定对群众协助揭露、预防、制止、破获和调查恐怖活动,及协助揭露和抓获策划、实施恐怖活动者予以现金奖励。 在恐怖活动多发的北高加索地区,奖励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车臣共和国总统卡德罗夫任内,落网的恐怖分子中90%都是靠民众举报抓获的。按规定,举报一名普通恐怖分子奖励1000美元,举报一名有影响的战地指挥官奖励10万美元。 2010年9月9日,俄北奥塞梯弗拉季高加索市的中央市场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造成17人死亡、190人受伤。当局宣布对提供恐怖袭击线索者悬赏10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8万元)。 英国 预防战略掐灭恐怖苗头 英国面临国际恐怖主义、北爱尔兰恐怖活动、国内极端宗教势力的多重威胁。2005年和2013年发生在伦敦的地铁连环爆炸案和极端分子砍杀士兵案,进一步给英国政府敲响反恐警钟,尤其注意到恐怖主义已日趋本土化这一事实。在完善其国家反恐战略时,英国政府注重从意识形态根源入手,重点防范本国人被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思想“洗脑”。 发布最新反恐“预防战略” 2011年,英国内政部发布最新版反恐“预防战略”(Prevent),鼓励民众、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反恐。 宣传方面,外交部等政府部门组织民间组织、媒体、恐怖袭击受害人等群体,在极端思潮容易流散的地区开展反恐宣传活动。 另一方面,建立一套以社区为主体的干预机制,防微杜渐。地方政府、警察局、学校、青少年管理部门、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被要求按照一套“恐怖危险辨识指标”,对易受极端思想蛊惑的“脆弱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进行鉴别。这类指标包括:是否对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表达支持,是否占有过极端暴力宣传物,是否曾登录浏览支持极端暴力的网站,是否拥有武器、爆炸物等。以社区为依托,相关人员对“脆弱群体”提供咨询和精神疏导。 高校反恐相关专业变“热” 近年,英国高校的反恐相关专业变“热”。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恐怖主义、安全与社会”硕士项目联合主任布鲁克•罗杰斯告诉记者,英国的反恐教育目前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文理贯通特点。这些专业将反恐理论教育同实践教育、案例教学相结合,邀请反恐从业者走进大学,为学生面对面传授反恐实务。在国王学院,其反恐相关专业的学员除了全职学生,还有来自各国警察系统、政府、军队的反恐相关从业人员。 罗格斯介绍,反恐专业毕业生大多进入警察系统、军队、军工企业从事应用型反恐工作,也有不少进入智库、研究机构从事反恐研究,还有的去了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和本国政府部门。 互联网成反恐主战场 互联网也已成为反恐的主战场。 英国开通了面向全民的“网络恐怖资料举报平台”,并设立了从事网络反恐的专职部门、隶属伦敦警察局的“互联网反恐处理中心”(CTIRU)。 记者对举报网站进行测试:点击“开始举报”的按钮,跳出的举报页面上列有4个问题,分别是:请输入所发现的涉恐网站链接;请指明所举报网页是否存在不宜公开展示的“冒犯性”内容;如果所举报网页信息量大,请介绍涉恐信息在该网页的具体位置;有关被举报涉恐资料的更多信息。网站接受匿名举报,减少举报者顾虑。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英国网络反恐部门已经从互联网移除3.4万项网络涉恐内容。 澳大利亚 社会和谐是根本 “9•11”事件之前,恐怖主义组织在澳大利亚的活动以筹集资金等为主,暴力恐怖活动零星发生;“9•11”之后,澳大利亚认为,自己也已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 政府企业大学合作保安全 2010年,陆克文担任总理时,澳大利亚发表了题为《让澳大利亚更安全——保护我们的社区》的反恐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反恐政策。 澳大利亚的电力供应、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服务都是由私人企业来提供,交通运输和金融市场更是如此。政府与企业界合作,开展“重要基础设施保护”项目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安全,包括信息安全和通信安全。 学术界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开展了一项“国家安全科学和创新战略”,将政府部门、大学、私人部门机构全部纳入统筹协调范围,利用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提高国家反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政府的情报,对科研方向加以引导,确定优先领域。 开通24小时国家安全热线 普通民众层面,政府2002年12月开通了24小时国家安全热线,民众可拨打这个电话报告可疑情况。反恐白皮书说,家庭成员、亲友和社区虽然没有武器装备,但他们一直处于抵御恐怖主义的第一线,他们能够最先察觉身边人行为和态度有所改变。政府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向社区和普通公民传达国家的外交政策、反恐策略。此外,政府还要帮助社区更加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消除因生活问题而对极端思想产生认同;让那些有可能参与暴力恐怖活动的人更多参与经济、社会、民主进程的活动;帮助社区有效解决社区内矛盾。这类表述反映出澳政府对反恐的认识,即反恐不光要“反”,更要营造一个族群之间互相信任、尊重、包容的和谐社会环境,从根上抑制极端思想滋生。
(摘自2014.07.18《西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