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市的一位副区长在电视问政现场,被市民代表“赠送”了一只蜗牛玩偶。原因是这个区有一条6公里的路,整整修了4年还没修好,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一只蜗牛玩偶既是市民送给父母官无奈的礼物,也是对官员缓作为、慢作为甚至无作为的戏谑与批评。 据报道,为了真实、自然,电视栏目组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参与节目录制的领导和现场观众事先都不知道节目内容,显然这不是一次作秀,而是真刀真枪的电视问政。面对这个“奇特”的礼物,区长当然尴尬不已,也坦承心里“很纠结”,在笑纳的同时,也承诺早日完工,还路于民。 对于这样的电视节目,对于这样的官员当场下不来台的场面,自然因为看点颇多,引来关注,收视率不低,震撼也不小。也有官员叹息“现在官真不好当了”。其实,官本来就不好当,既然选择当官,就要付出更多,就要承担责任,就要接受监督,有时甚至直面“难堪”——拿着蜗牛公仔直面电视镜头。如果官好当了,反而说明权力运行的不正常、不规范、不合理。 然而人们除了看笑话,更关注的是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官员的出丑,当然是看点,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能否知耻而后勇,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更何况,人们有理由担心,类似蜗牛这样的戏剧化问责,更多地成为电视娱乐化的一种传播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收视率,达到某种娱乐效果。而形式大于内容,蜗牛引起的“笑果”,是否会冲淡了对解决问题的实质要求?甚至有观点认为,电视问政类节目,不应该聚焦官员如何被戏弄,或者现场出丑——那是电视台自身利益要求,却忽视了督促整改的真正目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件事儿。2015年年初,武汉市电视问政直播现场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根据暗访短片,蔡甸区后官湖宋湾村一个橘园因为遭受旁边一家水泥搅拌厂的污染,树上的一些橘子变成了裹上水泥灰的“水泥橘”,在主持人的要求下,蔡甸区区长彭巧娣吃下了一个水泥橘子,场面异常尴尬。此事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蔡区长的吃与不吃,都会落下话柄:大大方方吃下去,似乎认为污染不是问题;别别扭扭不吃,说明治污工作有问题…… 不过“水泥橘子”最终证明绝非作秀,据事后调查,彭区长雷厉风行,污染企业被责令关停,另行选址生产经营,同时对监管不到位的职能部门严肃追责。看来“水泥橘子”对彭区长确实深有触动,对改进工作方式也是有帮助的,对真正解决问题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长久而持续有效的机制。更何况,也有许多人被问责后、被尴尬后,依然我行我素、毫无触动。这样的事例也是不少的。 而比解决问题更让一些有识之士担忧的是,蜗牛也好、水泥橘子也罢,现在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公关手段”,即用软化的策略机制,寻求平息民怨、抑制百姓痛点。在公民权利意识越来越浓、参政议政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政府决策程序越来越透明化、权力运作方式越来越民主化的今天,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利益冲突越来越激烈,捂盖子既然捂不住,那就在策略上多想办法。如果权力部门依然用这种想法予以应对的话,那说明我们的行政理念依然处于传统乃至落后的思维方式,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改革开放,改的是思维方式,创新的是执政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蜗牛玩偶与水泥橘子的“故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摘自2015.12.10《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