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5期(总第221期)->随笔杂谈->为政当如水
为政当如水
 
◎冯 芹
  大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的确,在我们心中,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是人们追求的宁静境界,而廉洁奉公应该是人民公仆心中最崇高的道德法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生生不息的活水,才使得河渠、小溪、江海湖泊清澈见底。
  古人云,“上善若水”,它,可以说是对廉政、廉洁最好的解读。“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为什么将“上善”与“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有水,才能有春的缤纷、夏的浓烈;有水,才能有秋的丰硕、冬的纯洁。水,是人类存在的根本!
  老子对水的善性分析精辟独到,把水性与人性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自然与人的有机统一,真正凸显出“上善若水”理想人格的哲学本质。“上善若水”的哲理教导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处下守卑,为其厚德,水之极善也。这将水性与人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教导人们做人应该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不以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我想,为政者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之道也就是学习、坚守水的品德与秉性,追求“上善若水”境界的德行之路。
  既为官,就必须做到清正廉洁。这是古代思想家和开明政治家的一贯主张。
  西汉时董仲舒有“至廉而威”的名言,意即官员能够做到廉洁才会有权威。
  唐时王维在《京兆尹张公德政碑》中说:“政不以利淫,振雷霆之威”。意即为官从事政务不应追求利益,那样才有雷霆一样的权威。
  明朝的钱琦曾说:“仕者为己,天下无善政。”告诫人们,如果当官的一心谋私,那天下就不会有善政。
  当代为政者,应以史为镜,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公平正义之感,不为身外之欲、身外之物所左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人处世应透明如水。 “水以洁净之身涤荡世间万物。”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为政者只有做到透明如水,才能一生光明磊落,警惕诱惑,防微杜渐;谨慎交友,洁身自好;永葆清廉本色,堂堂正正如一泓清水。让心中的廉洁之光永不熄灭,让心中的圣洁之水永远清澈透亮。
  对待名利应恬淡如水。“水溶万物而不争。”为政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面对名利、美色等各种诱惑,要做到立场坚定,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只有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动,人生才能轻松。先贤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阻止欲望、拒绝诱惑,守住心中的那份淡泊,留得清名在乾坤,坚守廉洁的底线。
  对待挫折应坚韧如水。“水赴百仞而不疑。”奔赴大海是水的不倦追求,前进中有暗礁,有狂风,有险阻,但它总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政者要学习水的这种韧性,练就“滴水穿石”的坚韧毅力,“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管廉洁勤政的路途多艰险,也要坦坦荡荡,敢作敢为,善始善终,永葆清廉本色。
  对待功绩应谦逊如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世间万物蓬勃向上,而水在滋润万物后却流向低处,乃至归入大海。为政者不论取得多大成绩,都应学习水的这种“谦逊”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时刻保持一颗谦卑心,谦虚谨慎、再接再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得失观,政绩观。不骄不躁,从容面对各种美誉,防止被骄傲自大的风沙迷住双眼。
  修身养性应平静如水。水一向平静低调。这种守静和达观,正如品德高尚的人一样,品高性谦。静,沉淀浮躁,保持心灵的静谧,澄清一切世俗的尘埃。为政者要像静水,宁静淳朴,护养心灵,为政之路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出一片宁静的心灵港湾。
  为政当如水,如水之淡,如水之韧,如水之谦,如水之明,如水之静。老子的以“无为”实现有为是个高深的学问,为政者只有坚持如水的追求,才能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守住道德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才能拥有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保持内心永久的宁静,完美自己人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