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23期(总第215期)->法治锐评->从人大工作+互联网审视民主增量
从人大工作+互联网审视民主增量
 
◎曹 众
  李克强总理2015年3月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应该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层面的考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浪潮不仅改变了经济常态,也在悄然改变着政治生态。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贯彻“决定”提出的“通过网络平台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精神,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力。
  2013年底,“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对在浙的五级总计8万多名人大代表的注册和应用全覆盖。
  2014年初,广东省人大推出了代表专网,向代表和选举单位公开代表建议,代表可通过该网检索并查询建议内容及办理答复结果。有没有代表提过相关建议,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是否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该网一查一目了然。
  2015年5月,江苏省人大官方微信“江苏人大发布”开通。7月底,南京市人大官方微博已拥有131万粉丝。在已举办的19期网谈活动中,每期参与交流的网友数量均在10万以上,“加快全市诚信体系建设”单个话题阅读量更是达到了1592万,覆盖人群超过3000万。
  目前,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已全部开通,市级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开通率为78.4%。上行下效,乃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许多县区人大常委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便捷。
  淄博市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开发建设了代表电子履职档案网络系统。代表可以通过密码进入该系统,记录自己参加代表培训、联系选民等履职信息。
  佛山市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在广东省率先开通了“禅城人大”微信履职平台。代表通过该平台既可以 “直通”人大常委会,又可以集纳与反馈民意,还可以报名参加各项履职活动。
  “通常代表只有在开会或活动时才有广泛的履职互动,现在通过微信平台交流就很方便了。以前是召集大家开会提建议,现在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解决,时间和地点更为灵活,并且想说多久都可以。” 佛山市祖庙街道东升村党支部书记黄东强感慨道。
  从公众意见征集平台,到反馈答复平台,再到选民登记信息管理平台;从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到工作信息传递平台,再到各方交流互动平台;从接待选民的全天候,到反映问题的零距离,再到反馈答复的超速度;各种建议、批评和意见从人民群众到人大代表,再到国家权力机关,直至上升为政策、方针或者法律……由互联网助力的公民广泛直接参与,将民主政治现实与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渠道有机对接,极大地拓展了履职效能,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注入了更加盎然的活力。
  在百姓们看来,网络平台上的民意互动并非走过场、秀履职,而是自动自觉地践行着代表性和广泛性,将网络群众路线深入到“底”。正如《中国人大》总编辑汪铁民先生所述,“网络改变了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态,它不仅盘活了现有的制度资源,同时,也实现了民主的增量。更为重要的是, 它大大地缩短了权力机关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还重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打破了信息流动的不连贯与不对称性,减少了互动的层级与中转,强化了公众的民主与权力意识,让人民“触摸”到更加务实、公开的国家权力机关。
  功效显著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薄弱。知不足,方永进。借助互联网来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领域,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对起来还不够从容,力度与深度尚显粗浅。
  有资料显示,县级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开通率仅为27.7%。一些网络平台刊载的内容,动态信息多,综合信息少;常态信息多,有建议的信息少;表层信息多,深层信息少;单向信息多,互动信息少;正面宣传的信息多,针砭时弊的信息少……
  “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发展空间无可估量。如何令直接民主提档升级和间接民主更加深化,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