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5年第23期(总第215期)->随笔杂谈->公交车上的娘儿俩
公交车上的娘儿俩
 
◎东方
  假日,乘公交车外出,在车上偶遇娘儿俩。妈妈看样子已过“而立”,儿子八九岁的样子。这娘儿俩一路上看见老弱病残就让座,不是妈妈让,就是儿子让,有时妈妈和儿子同时让。使我发自内心赞叹的还不单是娘儿俩的争先让座,而是随行的一位老者对妈妈说“你这儿子真懂事”时妈妈说的一席话,她说:“实际的教育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要。我带孩子乘公交就教育他懂得尊重老人,要他知道‘今天给老年人让座,等你老了以后会有人给你让座’的道理。所以,我这孩子乘公交看见老弱病残就知道让座,而且打心里喜欢这样做。”
  这位做妈妈的算是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深意理解透了。
  生活的道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父母看到拉三轮车的大爷、叔叔、看门的保安、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打招呼,孩子就能在这些平常的日子里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父母倘若惯于以官位、级别谈事论人,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滋生“官本位”思想。一个时期以来,学校里,甚至幼儿园里为什么会有“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声音,皆由于家长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了孩子,使孩子从小也滋长了“官本位”思想。有道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对善行的耽溺,看似是为了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自己。1814年,一支考古队进入撒哈拉沙漠,荒漠到处可见逝者的骸骨,队长下令:选择高地挖坑,把同行们的骸骨埋起来。大家按队长的命令看见同行的尸骨,就选择高地挖坑埋,走了一路埋了一路。一个星期后,沙漠刮起风暴,这支考古队也像他们的先辈那样迷了路,指南针也因风暴太大而失灵。危难之际,队长突然说:“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他们沿着一路掩埋骸骨的痕迹,走出了死亡之海。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善良永远是心灵的指南针,让你不迷失方向;说明了人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关心自己。这道理正如“盲人打灯笼,看似是把光明留给他人,其实也是留给自己,即也让别人看见了自己”一样。
  公交车上娘儿俩助人为乐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迟迟难以退去。我想,正是像这娘儿俩一样的无数普通人对善行的坚守,才使这个社会充满着美好,才使人感到这个社会一直还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