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度量大成就了曹操 |
|
◎关玉生 |
在咱们中国,一个人才能否用起来,往往决定于用人者的胸怀和胆识。而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在用人上有胸怀和胆识的人。 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曹操曾下过三次《求贤令》。三次求贤令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别管你是声色犬马之徒,还是鸡鸣狗盗之辈,劣迹斑斑没关系,声名狼藉无所谓,即使你站错队反对过我也不嫌弃,只要你是个人才,能为我所用,那就来吧!曹操用人不讲德,只看才,即所谓的“唯才是举”,当然有其偏颇之处,但他胸怀大,有容忍之量,对成就他的事业助力不少。在他的号召下,名将张郃从袁绍处来,张辽从吕布处来,于禁从济北相鲍信处来,谋士许攸、荀彧从袁绍处来,荀攸从何进处来……以至形成一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阵容。以至身逢乱世,竟能统一大半个中国。所谓“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是也。 曹操用人的度量,我们可以从他对关羽的态度上找到答案。徐州之战关羽被俘虏后,曹操想把他留在曹营,对他十分优厚。但曹操发现关羽时常心神不定,似乎没有留下来的意思,于是就让和关羽有交情的张辽去做关羽的工作。张辽奉曹操之命去见关羽,关羽感慨地说了以下一段话:“我深知曹公待我厚,但我受刘将军厚恩,并发誓与他共生死,我无论如何不能背弃他。我终究不会留在这儿,不过,我要报答曹公一番再走。”当张辽把关羽终究要去刘备处的意思报告给曹操后,一般的人肯定咽不下“你不肯背叛刘备,难道背叛我就可以吗?而且我待你又不薄”这样一口气,说不定很快把他杀了,但曹操却不是这样,而是对关羽大加赞扬了一番,曰:“事君不忘其本,乃真义士也!”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袁绍点兵十万大举南攻曹操,二月,袁绍率大军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并在此设立了前线指挥部。同时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拉开了袁、曹两大阵营逐鹿中原的序幕。袁、曹白马之战,又称“官渡之战”的前哨战,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袁军倘夺取白马,就意味着袁绍南攻许都有了一个支撑点。当时白马由曹军将领刘延把守,颜良到后即对白马进行了猛攻,曹军死伤惨重。曹操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一方面接受荀攸的建议,摆出一副北渡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样子,以分散袁绍的兵力,一方面派一支轻奇兵日夜兼程,直扑白马。这时关羽正在曹操军中,看到此时正是报效曹公的好机会,于是主动要求出击白马,解白马之围。当曹军到离白马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不由得大吃一惊,慌忙摆开阵势迎战。曹操派关羽率先出击,关羽鞭打坐骑飞一般驰去,转瞬间就来到颜良马前,颜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下马来。关羽下马割下颜良的头颅,飞奔回阵。曹军乘势杀将过去,袁军阵势大乱,纷纷溃逃,曹军大获全胜。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关羽“汉寿亭侯”,并对其厚加赏赐,再次想把他留下来。但关羽把曹操所赐全部封存起来,留一封告别信,竟去袁军中寻找刘备去了(建安五年正月,刘备参与车骑将军董承密谋刺杀曹操的计划败露,董承被杀,刘备被曹操击败后逃到袁绍军中)。曹操的部下得到消息,要求前去追击,曹操不同意,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曹操和关羽的这段交往颇具人情味,后经《三国演义》作者的描写,更加绘声绘色。曹操赞赏关羽大丈夫之义气,放了关羽一马。关羽践行“报曹丞相厚恩”之诺言,解白马之围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后“归去来兮”,可谓一段“君子之交”的佳话也。 反观袁绍,官渡之战前,其兵力10万人,曹操仅2万,袁绍占绝对的优势。但袁绍其人心眼小,“表面宽厚而内实猜忌”,不善于用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建安五年(200年)春正月,曹操率军东击刘备时,谋士田丰劝袁绍说:“与你争夺天下的是曹操。现在曹操东击刘备,两军打起来后不可能很快脱身,我们应该调动大军袭击他的背后,这样可以一战平定天下。军事讲究待机行动,这正是一个合适的时机。”但袁绍却以孩子有病为由拒绝了田丰这一正确的建言。田丰气得拿着木杖狠狠地敲击地面说:“大事算是完了!碰到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却因一个婴儿有病就白白放弃了,实在是可惜呀!”袁绍听了,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疏远了这位提正确建言的谋士。 待曹操打败刘备还军官渡(官渡在河南中牟县,中牟县有中牟台,下有汴水,即谓官渡)后,袁绍却又要求进攻许都。田丰认为时机已过,不宜再轻举妄动。又劝阻袁绍说:“曹操已经打败刘备,士气正旺,还军官渡后许都就不存在空虚的问题,况且曹操善于用兵,我们进兵许都很难有取胜的把握,不如用持久战的办法对付他们。我们可以先派若干支军队,抓住对方防守薄弱的环节轮番出击,‘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让他不得安宁,这样不出三年,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取得胜利。现在放弃克敌制胜的谋略不用,想通过一次决战来解决胜负问题,假如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田丰提出建议后,沮授亦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但袁绍一概听不进去。非但如此,他还认为田丰是有意涣散军心,下令给他戴上刑具,囚禁了起来,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提建议了。 曹、袁官渡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而官渡之战的核心一战则是“乌巢烧粮”。在袁、曹两军官渡对峙的半年期间,袁绍本来有机会战胜曹操。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曾贡献过一个非常好的计谋,他说:“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指许昌)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擒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资治通鉴》第5卷第2033页)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即是说,曹操把全军集中起来和我们对峙,许都只留下很少的兵力,很空虚。如果我们派遣一支轻骑,昼夜兼程前去袭击,一定能获得成功。拿下许都,我们就可以奉天子以讨曹操,曹操被我们擒获就不成问题了。即使许都拿不下来,也可以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来回疲于奔命的局面,为我们彻底打败曹操创造条件。 这本来是一个绝好的计谋,许攸提出来后,袁绍的大将张郃马上站出来表示赞成。但袁绍自恃军力强盛,根本听不进去许攸、张郃的意见。恰逢许攸的家人在邺城(今邯郸临漳)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抓起来关进了大牢。许攸听到后,勃然大怒,于是连夜投奔了曹操。 对于许攸的到来,史籍上这样记载曹操当时的喜悦心情,曰:“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许攸字子卿)远来,吾事济矣!’” (《资治通鉴》第5卷第2033页)也就是说曹操听说许攸前来,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一边跑,一边高兴地拍着手说:“子卿老远跑到我这里来,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曹操对许攸这位人才之爱可谓溢于言表。 许攸的到来,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根据袁绍和曹操两军的客观事实,特别是军粮的多寡提出了一个足以制胜的建议。他说:“袁绍有一万多车军粮囤放于故市和乌巢,防备并不严密。我们可以派一支精兵前去袭击,出其不意地把这些粮草统统烧掉,不出三天,袁军肯定会全军溃散。” 曹操听到许攸的建议,大喜,于是“留曹洪、荀攸留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资治通鉴》第5卷第2034页)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即是说,曹操听到许攸出奇制胜的方案后大为高兴,立即发布命令,让曹洪、荀攸留守大营,自己亲率步兵、骑兵五千人连夜出发。曹操命令部队全用袁军旗号,为了防止发出声响,士兵口中含有一根小棍,即所谓的“衔枚”,马嘴也都用绳子拴上,士兵每人背上一捆干柴,趁着天黑抄偏僻小路向乌巢进发,若路上遇到袁军盘问就说“袁将军恐曹操绕到侧后袭击我军粮囤,特派我们到乌巢加强防守”。听的人信以为真,也不再盘问。曹军到达乌巢后,立即围着粮囤放火,袁军顿时大惊失色。天微明,守将淳于琼见曹兵少,就到营门外摆开阵势,保卫粮囤。曹操命令展开猛攻,淳于琼抵抗不住,只得退守营中。 袁绍得知曹操袭击乌巢的消息,没有派兵去增援乌巢,反而派将军高览、张郃去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张郃建议说:“我们应该赶快派兵去增援乌巢,乌巢倘若失守,那我们的大势就完了。况且官渡曹军大营营寨坚固,短时间不一定攻打下来。”袁绍不接受张郃的意见,仍让张郃、高览率重兵去进攻曹操官渡大营,只派几千骑兵去增援乌巢。果然不出张郃所料,曹操官渡大营一时很难攻取。而乌巢的焚粮之战,曹军在曹操指挥下,将士无不以一当十,拼死作战,很快把袁军打败,袁绍的一万多车军粮被烧得精光。士兵被杀一千余人,而且个个被割下鼻子,曹操命令将这些割下的鼻子全部掷给前来增援的袁军,袁军将士看了,无不惊恐,从此军心涣散。 攻打曹操官渡大营的张郃、高览等因曹军阵地坚固,且人人顽强抵抗,没有取得进展,加之乌巢军粮被烧,守军人人被割鼻子的消息传来,袁军上下无不震恐,军队越来越缺乏战斗力。这时又出现了原来反对张郃用重兵救乌巢的郭图等人,看形势不妙,赶紧在袁绍面前说张郃的坏话,什么张郃为官渡袁军失败而幸灾乐祸等等,张郃得到这一消息,又愤怒,又害怕,于是烧掉攻坚用的器械,和高览一起到曹操大营投降了曹操。袁军失去主帅,加以曹操乘势发动猛攻,袁军全线溃退。“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余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资治通鉴》第5卷第2035页)官渡之战以曹操“乌巢烧粮”的全胜而宣告结束。 这里需要提及一点的是,曹操官渡之战胜利后,派人清理袁军丢下的图书器物,从中发现了一批曹操阵营的人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的部下有人提出要严加追查,曹操则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于是“皆焚之”。曹操的这一举动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攻邯郸后的“烧信之举”何其相似乃尔。对于曹操此举,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称赞曰:“此光武安反侧之意。英雄处世,世虽相远,若合符节。” 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这一战役曹操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当然不是一个方面,但曹操用人度量大,唯才是举,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可谓是一至为重要的原因。 |
栏目责编:王 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