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期(总第217期)->特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解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解读
 
◎马文军

  一、五年规划概述
  (一)五年规划的定义。五年规划的全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有领域为规划对象编制的规划,是由各级政府编制的、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对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
  (二)五年规划的作用。总体上说,五年规划具有促进战略目标实现、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具体来说,五年规划是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对法律制度的补充,是约束社会行为的“第二准则”。
  二、五年规划的由来及演变
  建国以来,除了1949年—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编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2个五年计划或规划。
  “一五”(1953年—1957年)至“十五”(2001年—2005年)称为计划。其中,1963—1965年是“二五”到“三五”的过渡阶段,没有编制中长期计划。“三五”计划(1966年—1970年)、“四五”计划(1971年—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也编制了五年计划,但只形成草案。由于历史条件原因,“五五”计划(1976年—1980年)时期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完整的计划。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年规划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规划编制方法上、程序上更加科学规范。
  “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名称正式由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首次将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明确了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
  “十二五”规划(2010年—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要求。
  纵观我国历个五年规划,虽然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主要都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五年规划的体系构成
  (一)规划体系。从功能上看,我国的规划体系大体可以分为发展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土地规划体系;从层级上看,我国的规划体系分为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规划三级。发展规划按照功能可分成以下三类:一是总体规划;二是专项规划;三是区域规划。
  (二)主要内容。一般来讲,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透彻的环境分析。二是先进的规划理念。三是可行的规划目标。四是明确的建设任务。五是清晰的空间布局。六是有效的保障措施。
  (三)规划属性。五年规划具有三大属性。其一,经济属性。缘于国家、地区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其二,政治属性。作为政府主导的行动纲领,是积极的、系统的国家干预。其三,社会属性。关系国家长远发展,体现全民共同利益,凝聚社会广泛共识。
  四、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关系
  (一)相同方面。规划和计划报告,都属于工作计划范畴,都是对某一时期或某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完成,从指标、要求、方法、步骤到具体措施作出的书面反映,都是指导今后工作的具有权威性的文件,二者同为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性行为。体例上,都要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展望,都要对各项经济指标用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内容上,都是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对象进行描述,对下一阶段目标进行定位,对未来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程序上,都是政府研究编制,经人大审查批准后实行。
  (二)不同之处。一是规划比计划报告更详细和全面。规划在指明指导思想后,分别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计划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汇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部分提出下年计划目标,阐述范围不要求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只列明需要说明的事项。二是计划报告比规划时效性更强。规划不作具体某一年的指标汇报,仅对一个阶段(一般是五年)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结。而计划报告每年一次,并且半年还要作一次汇报。三是计划报告与规划内容侧重点不同。规划比计划报告更加宏观,侧重于定方案、定规模、展望远景,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计划报告侧重于定时间、定任务,解决现实问题。
  五、“十三五”规划纲要
  (一)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经济社会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承接“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五年规划,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河北发展正处在一个必须大有作为而且能够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只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开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
  (二)“十三五”规划设定的重要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
  主要目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环境治理大见效,空气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以往;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突破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4000亿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承接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取得重大成效,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实现重要突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与京津发展差距缩小,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取得重大进展。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化解任务全面完成,新增长点形成规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
  ——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城镇功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构筑起开放型经济体系。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提升。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40%,污染严重的城市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10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美丽河北基本展现。
  中心任务: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二是坚持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快构筑平衡发展格局;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是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形成改革新局面、开放新体制;六是坚持共享发展,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汇聚奋发作为抓“十三五”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五”规划重要专用名词解释。
  (1)“三区一基地”: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河北省功能定位,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2)“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结点”: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京津冀地区空间格局骨架。一核指北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双城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引擎;三轴指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通道,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聚集,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四区指形成四个功能区,即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多结点指发挥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3)6643工程: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我省提出大力实施6643工程,即:从2014年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炭、36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简称6643工程。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