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4期(总第220期)->红叶->借手机
借手机
 
◎李钰祥
  外出采访匆忙,我上了地铁一摸口袋,发觉没带手机,心里顿时一阵紧张。
  采访地在一大型会展中心,共分大小十几个馆,跑一圈三刻钟都下不来,地点、联系人号码都在手机里面存着。我刚入职一家新杂志社,还在试用期,来时总编再三对我耳提面命:“有许多大人物出席,你要提前到场,抢占拍摄点,拍出好照片。”虽说我是硕士,可是比我学历高的竞争对手不在少数,而且他们全都有很多作品刊发,我得好好表现。这个论坛可能会给较大版面和好位置,如果我最终能将版面做出,试用期满留下的几率也将增至最大,所以采访绝对不可以出差池。可如今……我真为自己捏一把汗。赶回去已是不可能,我决定向路人借用手机,打给老婆让她看我手机,让她把关键信息告诉我。
  身边恰有一位正在看手机的老伯,我说:“先生,不好意思,我没带手机,请问您的手机可否借我用一下?我想打个电话联系一下。很急的事。”我态度友善,语气诚恳。可惜,对方似乎没听见,或者说压根不理睬我的请求。幸好地铁行进着,轰隆轰隆的声音挺大,我说出去的话没几个人听到,没得到回应,也不至于特别尴尬。我又看到了身边站着的其他男女,也没一个人搭理我。正好地铁电视屏幕中正播放一个抢手机的视频,一个人抢了手机夺路而逃的画面,似乎在提醒人们,地铁上手机不可离身。我想,自己在此借手机可能不合时宜,不如先出去再说吧。
  很快,我来到会展中心。那里熙熙攘攘,不少人手里拿着手机。我看到一位身边走过的年轻女子,挺有气质和亲和力,便礼貌地说道:“小姐,不好意思,我有急事,但手机落在家里了,你可以借给我手机用一下吗?”对方看看我,脸色突然凝重起来,然后扬扬眉毛:“我手机没电了,不好意思。”随即扬长而去,其脸上的表情分明在说:骗子!
  离论坛开始还剩下10分钟了,我更是焦急,望眼欲穿,一边看是否有论坛会场指引标志,一边继续找人借手机。一位小伙子也没有答应我的请求。他说,“现在的手机不仅是手机,还是钱包、通讯录、备忘录,隐私不少。你跟我素昧平生,现在骗子那么多,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骗子?对不起。”“那我不离开你半步,只是打个电话可以吗?”“我为啥要为此提心吊胆呢?”他笑笑,一转身走了。我见一位记者正在采访,心想,同行应该彼此信任吧?不料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说:“是的,说起来同行应该体谅各自的难处,但是,手机不能借啊。”我又是碰了一鼻子灰。通讯发达,人手一部手机,可就是借不到,频频受挫的我,觉得特委屈。突然想起上世纪70年代,我家因父亲高干身份而装有家庭电话,邻居家都来借用,父母慷慨外借,甚至有时深更半夜数九寒天还从被窝里起来,去三条弄堂之外告知街坊有紧急来电。此刻,我心里很是不平:真是我不负人,人人负我啊!要是这次采访搞砸了,丢了工作咋办?我额头上不由得冒出一阵冷汗。
  终于,我总算赶到现场,没想到的是,主持人开场就说:现在中央有八项规定……一些领导不来了,议程也简化。我根本没有机会拍摄到什么重要人士,也没有做什么大报道,仅仅勉强交差了事。
  不过,借用手机之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后来又采访了一些信息安全监管和手机专业人士。他们的共识是现在骗子太多了,搞得人心惶惶。手机一旦被盗,可能后果确实很严重,损失手机是小事,最可怕的是信息外泄。即便有人借用手机,也有可能一分钟内植入病毒,盗取你手机通讯录、密码等所有信息。甚至可以不用密码,打开微信、支付宝等买东西,或者操作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或者……后果不堪设想。
  我拓展思路,做了一份手机防止诈骗的专题报道:《防手机诈骗风声鹤唳:现代社会信息安全境况堪忧》,以亲身经历做开头,引出话题。因为受众广泛,反响热烈,文章被杂志社评为当期好稿,受到了领导表扬,“入职”也就此搞定。
  我怎么也想不到,先前借手机屡屡受挫,却因祸得福。